字典九九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墓木已拱

墓木已拱

左传.僖公三二年》:“蹇叔哭之曰:‘孟子!吾见师之出,而不见其入也!’公使谓之曰:‘尔何知?’中寿,尔墓之木拱矣!’……”

秦穆公不接受蹇叔的谏诤,坚持派秦将孟明、西乞、白乙领兵袭击郑国。蹇叔哭着为三位将帅送行说:“我亲眼看你孟明领兵出征,但却再也无法看到你回来了。”秦穆公很生气的派人对蹇叔说:“你懂什么!你已经一百岁了,你墓地上种的树已经长到双手合围那么粗了!”后以“墓木已拱”形容人已死去很久。

宋.范祖禹《范太史集.答刘仙尉书》:“近《资治通鉴》印本奏御,因思同时修书之人墓木已拱,存者唯仆,尤可感叹!”


见“木已拱矣”。宋·李清照《〈金石录〉后序》:“今手泽如新,而~,悲夫!”


【典源】 《左传·僖公三十二年》:“ (秦) 穆公访诸蹇叔,蹇叔曰:‘劳师以袭远,非所闻也。师劳力竭,远主备之,无乃不可乎! 师之所为,郑必知之。勤而无所,必有悖心。且行千里,其谁不知?’公辞焉。召孟明、西乞、白乙,使出师于东门之外。蹇叔哭之,曰:‘孟子,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。’公使谓之曰:‘尔何知! 中寿,尔墓之木拱矣。’”《公羊传》作“宰上之术拱矣。”【今译】 春秋时,秦穆公打算攻打郑国,向年老的大臣蹇叔咨询。蹇叔说:“调动军队攻击远方的国家,没听说过。那样兵士疲惫,而对方早有准备,万万不可!”穆公不听,仍派遣三将率军出征,蹇叔以为秦师必败而痛哭,穆公大怒,派人对蹇叔说:“你懂什么! 如果你只活到中寿 (六七十岁),你坟墓上的树早该有合抱粗了。”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形容人死去已久。

【典形】 拱木、拱松柏、墓木已拱、木已拱、行且拱矣、宰木拱、宰树悲、孤坟拱桑樗。

【示例】

〔拱木〕 南朝梁·江淹 《恨赋》:“试望平原,蔓草萦骨,拱木敛魂。”

〔拱松柏〕 宋·梅尧臣 《永叔内翰见索》:“凡今三十年,累冢拱松柏。”

〔墓木已拱〕 宋·李清照《金石录后序》:“今手泽如新,而墓木已拱。”

〔木已拱〕 唐·杜甫《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》:“金粟堆前木已拱,瞿塘石城草萧瑟。”

〔行且拱矣〕 宋·苏轼《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》:“故山松柏皆手种,行且拱矣归何时。”

〔宰木拱〕 清·王士禛《送浦潜夫》:“丞相宰木拱,部曲无复遗。”

〔宰树悲〕 宋·陈与义《侯处士女挽词》:“人间似梦风旌出,佛子何之宰树悲。”


【词语墓木已拱】  成语:墓木已拱汉语词典:墓木已拱

猜你喜欢

  • 灵犀辟尘

    南朝 梁任昉《述异记》卷上:“却尘犀,海兽也。然燃其角辟尘,致之于座,尘埃不入。”后遂以“灵犀辟尘”形容超脱世俗。宋张元幹《子立昆仲垂和游天宫诗》:“字中仙爪便搔痒,句里灵犀解辟尘。”

  • 妻嫂笑苏秦

    指苏秦不得志时被家里妻嫂等人取笑。后以此典指出游不得志而归来,遭人耻笑;也有以“下机”反其意而用之。苏秦,字季子。战国时东周洛阳(今河南洛阳东)乘轩里人。曾东往齐国从师,向鬼谷先生(战国时纵横家,居住

  • 绥山穴

    源见“骑羊子”。指得道成仙之处。唐陈子昂《感遇》诗之三十六:“梦登绥山穴,南采巫山芝。”

  • 金张

    《文选》卷二十一晋.左太冲(思)《咏史八首》其二:“金张籍旧业,七叶珥汉貂。”唐.李善注:“班固《汉书.金日磾传赞》曰:‘夷狄亡国,羁虏汉庭,七叶内侍,何其盛也。七叶,自武至平也。’又《张汤传赞》曰:

  • 江淹笔

    源见“江淹梦笔”。喻出众的文才或文才出众者。唐黄滔《喜侯舍人蜀中新命》诗:“内人未识江淹笔,竟问当时不早求。”明杨珽《龙膏记.下狱》:“江淹笔可传,邹阳才可攀,叹谁人能解今朝难?”【词语江淹笔】   

  • 虎据龙蟠

    同“龙盘虎踞”。北周庾信《哀江南赋》:“昔之虎据龙蟠,加以黄旂紫气;莫不随虎兔而窟穴,与风尘而殄瘁。”见“虎踞龙盘”。北周·庾信《哀江南赋》:“昔之~,加以黄旗紫气;莫不随狐兔而窟穴,与风尘而殄瘁。”

  • 卫郎看杀

    源见“看杀卫玠”。指仪容俊美的男子病死。清李渔《行香子.汪然明封翁索题王修微遗照》词:“沈郎病死,卫郎看杀,问人间谁可相思?”

  • 衣不重采

    汉.司马迁《史记.吴太伯世家》:“越王勾践食不重味,衣不重(重叠)采,吊死问疾,且欲有所用其众。”衣不重采意思是不重穿色彩鲜艳的衣服。后因以“衣不重采”用为衣著朴素的典故。唐.姚思廉《陈书.高祖纪下》

  • 三步成诗

    《新唐书.柳公权传》:“公权字诚悬,公绰弟也。年十二,工辞赋。……帝(唐文宗李昂)曰:‘当贺我以诗。’宫人迫之。公权应声成文,婉切而丽。诏令再赋,复无停思。天子甚悦,曰:‘子建七步(注:魏曹植字子建。

  • 汉月

    南朝 陈张正见《明君词》:“寒树暗胡尘,霜栖明汉月。”汉家或汉时的明月。借指故乡或祖国。唐杜甫《前出塞》诗之七:“已去汉月远,何时筑城还?”唐范摅《云溪友议》卷九:“万里隔关山,一心思汉月。”【词语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