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九九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外强中干

外强中干

形容事物表面强大,实则虚弱。公元前645年,秦穆公以上年晋惠公背信弃义,拒籴粮食而出兵伐晋。晋军三战三败,秦兵深入韩原。这时,晋惠公只好亲自出马,指挥战斗。本来,通过占卜,以庆郑为侍卫长(车右)最合适,晋惠公偏偏不用,而用别人代替他。同时,在选择驾车马匹时,也不用本国战马而用郑国进贡的小马。庆郑劝阻道:“从古以来,凡逢大的战争,国君一定用本地产的马匹驾车。因为这样的马服水土,熟悉道路,听从使唤。乘别国的马打仗,一遇事变就改变常态,违背人意,惊惶不安。外表虽然强壮,内里却虚弱无力,不能应付可能出现的情况,您一定会后悔的。”晋惠公不听。后来那匹马果然把晋惠公陷入泥沼,晋惠公也成了秦国的俘虏。

【出典】:

左传·僖公十五年》:“三败及韩。晋侯谓庆郑曰:‘寇深矣,若之何?’对曰:‘君实深之,可若何。’公曰:‘不孙。’卜右,庆郑吉,弗使。步扬御戎,家仆徒为右,乘小驷,郑入也。庆郑曰:‘古者,大事必乘其产,生其水土,而知其人心,安其教训,而服习其道,唯所纳之,无不如志。今乘异产以从戎事,及惧而变,将与人易。乱气狡愤,阴血周作,张脉偾兴,外强中干,进退不可,周旋不能。君必悔之。’弗听。”

【例句】:

宋·杨万里《谢唐德明惠笋》:“贩夫束缚向市卖,外强中干美安在?” 鲁迅《致章廷谦》:“其问我何以不骂他者,亦非真希望我骂,不过示人以不怕耳,外强中干者也。”


并列 外表强大,内里虚弱。语出《左传·僖公十五年》:“外强中干,进退不可,周旋不能。”曲波《林海雪原》:“他看了看~胆虚皮肉壮的马希山。”※干,不读作gàn。△贬义。多用于描写貌似强大,内里虚弱方面。→色厉内荏


解释干:枯竭。形容貌似强大,实质虚弱。

出处左传·僖公十五年》:“乱气狡愤,阴血周作,张脉偾兴,外强中干。”

春秋时期,晋侯夷吾多次背信弃义,秦穆公因此发兵攻打他。秦晋交战后,晋国接连三次战败,撤退到了韩原。晋侯问庆郑:“敌人已经深入我们国土,怎么办?”庆郑回答说:“这是您让他们进来的,又能怎么办?”晋侯对他的回答非常生气。晋侯让卜师占卜车右的人选,本该是庆郑,但是晋侯不用他。为晋侯驾车的马是以前郑国进献的,庆郑说:“过去战争时一定要用本国出产的马。这种马出生在本乡本土,知道主人的心意,听从主人的调教,熟悉主人驾驭的方法,随便怎样鞭策驱赶,没有不称心如意的。现在君王您用别国出产的马来打仗,一旦在战争中马由于恐惧而失去了正常的状态,就会和驾车人的意愿相反。就会脾气烦躁暴戾,血液全身乱奔,血管张大突起,外表强壮而内部虚弱,进不能,退不得,周旋奔驰也不行,那时您一定会后悔。”晋侯仍然不听。

果然,大战开始后,晋侯的马不听指挥,陷入淤泥中,左盘右旋也不能出来。晋侯向庆郑呼救,庆郑说:“不听劝谏,违抗占卜,您本来就是自求失败,现在又逃什么呢?”没有救他就离开了。晋侯最终做了秦军的俘虏。

近义色厉内荏

例句

别看那个公司的广告铺天盖地,其实它外强中干,濒临破产。


【词语外强中干】  成语:外强中干汉语词典:外强中干

猜你喜欢

  • 三姑六婆

    旧指从事某种职业、走门串户、爱搬弄是非的不正派的妇女。元代陶宗仪《辍耕录.三姑六婆》》“三姑者:尼姑、道姑、卦姑也。六婆者:牙婆、媒婆、师婆、虔婆、药婆、稳婆也,盖与三刑六害同也。人家有一于此,而不致

  • 琴鲤

    同“琴高鲤”。清王夫之《先开移丹桂一株》诗:“商芝分烨烨,琴鲤想鳞鳞。”

  • 蛇胎

    《搜神记》卷十四“窦氏蛇”:“后汉定襄太守窦奉妻,生子武,并生一蛇。奉送蛇于野中。及武长大,有海内俊名。母死将葬,未窆(音biǎn,安葬下棺),宾客聚集,有大蛇从草林中出,径来棺下,委地俯仰,以头击棺

  • 谢家草色

    源见“梦惠连”。指春意生机盎然。明吕诚《池亭雅集得回字》:“谢家草色侵衣上,司马琴声到幕回。”

  • 师旷之聪

    参见:子野之聪

  • 桓山之鸟

    《孔子家语.颜回》:“孔子在卫,昧旦晨兴,颜回侍侧,闻哭者之声甚哀。子曰:‘回,汝知此何所哭乎?’对曰:‘回以此哭声,非但为死者而已,又将有生离别者也。’子曰:‘何以知之?’对曰:‘回闻桓山之鸟,生四

  • 凤影

    源见“凤鸣朝阳”。指梧桐树的阴影。唐李峤《桐》诗:“春光杂凤影,秋月弄圭阴。”【词语凤影】   汉语大词典:凤影

  • 黄骊牝牡

    源见“方皋相马”。指事物的表面现象。元马臻《寄澉川杨如山》诗:“吾闻沙丘之马黄骊牝牡世莫知,九方皋去不复有。”

  • 识吕蒙

    《三国志.吴主传》:“遣都尉赵咨使魏,魏帝问曰:‘吴王何等主也?’咨对曰:‘聪明仁智,雄略之主也。’帝问其状,咨曰:‘纳鲁肃于凡品,是其聪也;拔吕蒙于行陈,是其明也。’”后因以“识吕蒙”为善于识人用人

  • 赐铜山

    《史记.佞幸列传》:“孝文帝时中宠臣,士人则邓通,宦者则赵同、北宫伯子。……文帝赏赐通巨万以十数,官至上大夫。……上使善相者相通,曰:‘当贫饿死。’文帝曰:‘能富通者在我也。何谓贫乎?’于是赐邓通蜀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