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九九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扑朔迷离

扑朔迷离

乐府诗集.木兰诗之一》:“雄兔脚扑朔,雌兔眼迷离。两兔傍地走,安能辨我是雄雌!”扑朔,兔脚毛蓬松;迷离,指兔眼睛眯缝。在兔齐跑时即难辨其雌雄。一说,扑朔为四脚爬搔或跳跃貌。后以“扑朔迷离”形容事物错综复杂,不易看清真相。清梁绍壬《两般秋雨盦随笔.无题诗》:“钩辀格磔浑难语,扑朔迷离两不真。”王蒙《歌神》:“这些传说尽管扑朔迷离,却唤起了我的希望。”


并列 扑朔,四脚搔爬。迷离,两眼眯缝。原指扑朔的雄兔、迷离的雌兔在地上跑时就难辨雄雌。现形容事物错综复杂,真相难明。语本《乐府诗·木兰辞》:“雄兔脚扑朔,雌兔眼迷离。两兔傍地走,安能辨我是雄雌!”廖辉英《红尘孽债》:“这~的说法,更增加两人关系的暖昧性。”△多用于形容不易一下弄清楚的事情。→变幻莫测↔一目了然。 也作“迷离扑朔”。


解释扑朔:指雄兔脚毛蓬松。迷离:指雌兔眼睛眯缝。雌雄兔子本来各有不同的特征,但在奔跑时却难辨其雌雄。也有人认为,扑朔为四脚爬搔或跳跃貌,或兔子奔跑迅速貌。后形容事物错综复杂,不易看清真相。

出处《木兰诗》:“雄兔脚扑朔,雌兔眼迷离。两兔傍地走,安能辨我是雄雌。”

花木兰生活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,当时北方以游牧为生的柔然国不断南侵,北魏被迫不断征兵进行防卫和征伐。在征兵的名册中,花木兰的父亲名列其中,但是父亲年事已高,而弟弟年又太幼,木兰只得女扮男装,代父从军。她早晨告别爹娘,随军开拔,晚上就住在了黄河岸边。在苍茫的暮色中,在黄河的轰鸣和战马的嘶叫中,木兰做好了奋战报国的准备。随后的十年中,花木兰身经百战,喋血疆场,取得了无数的战功。战后皇帝想要赏赐她,封她为官,但她拒绝了赏赐,也不愿为官,在战友的陪伴下回到了故乡。令人惊叹的是,十年来生死与共的战友直到这时才知道,勇敢坚强的花木兰原来是个女儿身。《木兰诗》的作者由衷地感叹道:雄兔脚毛蓬松,雌兔眼睛眯缝,但两只兔子趴在地上奔跑时,又怎能辨别出雌雄呢?

近义错综复杂

例句

这些传说尽管扑朔迷离,却唤起了我的希望。


【词语扑朔迷离】  成语:扑朔迷离汉语词典:扑朔迷离

猜你喜欢

  • 文子文孙

    《书.立政》:“继自今,文子文孙其勿误于庶狱庶慎,惟正是乂之。”孔传:“文子文孙,文王之子孙。”后泛用为称美帝王的子孙。宋王应麟《困学纪闻.考史五》:“刘应起 时可,淳祐初为太学博士,言定大计曰:‘谋

  • 三足鼎立

    同“三足鼎”。柳青《创业史》一部十章:“他平生的理想,是和下堡村的杨大剥皮、吕二细鬼,三足鼎立。”见“鼎足三分”。鹏喜《河祭》:“它与长江遥相呼应,齐头并进,执鬼斧,动神功,将偌大个都市造化成两水相隔

  • 闻犬洞

    同“桃源洞”。唐韩偓《无题》诗之二:“棹寻闻犬洞,槎入饮牛津。”

  • 琴等焦尾

    源见“焦尾琴”。比喻琴质优良。唐顾况《谢王郎中见赠琴鹤》诗:“此琴等焦尾,此鹤方胎生。”

  • 脍人

    《新唐书.朱粲传》:“粲大败,挈残士奔菊潭,遣使乞降,高祖以前御史大夫段确假散骑常侍劳之。确醉,戏粲曰:‘君脍人多矣,若为味?’粲曰:‘噉嗜酒人,正似糟豚。’确悸,骂曰:‘狂贼归朝,乃一奴耳!复得噬人

  • 象以齿焚其身

    齿:指象牙。焚:读“偾”,毁坏。 象因有了珍贵的象牙而招致捕杀。 比喻因怀财而招祸。语出《左传.襄公二十四年》:“象有齿以焚其身,贿也。”孔颖达疏引服虔曰:“焚,读曰偾。偾,僵也。”汉.五符《潜夫

  • 兰亭豪逸

    源见“兰亭会”。指兰亭集会表现的豪情逸兴。金段克己《鹧鸪天》词:“兰亭豪逸今陈迹,不醉东风待几时。”

  • 先声后实

    《史记.淮阴侯列传》:“兵固有先声而后实者,此之谓也。”后因以“先声后实”谓声威在前,武力在后。《三国志.刘晔传》:“其威名足以先声后实,而服邻国也。”宋苏辙《龙川别志》卷下:“兵贵先声后实,今谅祚势

  • 告朔饩羊

    《论语.八佾》:“子贡欲去告朔饩羊。子曰:‘赐也,尔爱其羊,我爱其礼。’”西周时期,诸侯每月初一规定应祭祀祖庙,祭时要用活羊。这一奴隶制社会的礼制,到春秋时期,自鲁文公始,诸侯便不亲临祭祀,只是送一只

  • 偃武行文

    谓停止武备,修明文教。《史记·留侯世家》: “今陛下能偃武行文,不复用兵乎? ” 参见:○归马放牛见“偃武修文”。《史记·留侯世家》:“今陛下能~,不复用兵乎?”【词语偃武行文】  成语:偃武行文汉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