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九九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秉文攀人

秉文攀人

指赵秉文攀连友人事。赵秉文(1159-1232年),金磁州滏(fǔ府)阳(今河北磁县)人,字周臣,金世宗大定年间进士。金章宗明昌六年(1195年),赵秉文应召入朝任应奉翰林文字、同知制诰。他给朝廷上书论述宰相胥持国应当罢免,宗室完颜守贞可被提拔重用。金章宗召见并询问赵秉文,赵说的与上书中的论述出入很大,于是章宗就责成知大兴府事内族(róng容)等审讯赵秉文。赵秉文开始不肯说,盘问他的奴仆,一一说出了与赵秉文有交往的人。于是赵秉文交待说:“起初想上书时,曾与翰林修撰王庭筠、御史周昂、尚书省令史潘豹、郑赞道、高坦等私下交谈商议过。”王庭筠等皆因此入狱,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处罚。有关官员认为赵秉文上书言词狂妄,依法当究,但金章宗不想以言论将人治罪,特将赵秉文免罪。因古时有个朱云由于弹劾皇帝老师而被判以死罪。当御史前去拖其就法时,他死死攀住殿前栏杆反抗,将殿槛也给拉断了。皇帝怒消,收回成命。所以人们将朱云和赵秉文连在一起,编了歌谣说:“古时有个朱云,今天有个秉文。朱云攀断殿槛,秉文攀连友人。”士大夫无不因赵秉文攀连友人事而耻笑他。

【出典】:

金史》卷110《赵秉文传》2426页:“明昌六年,入为应奉翰林文字,同知制诰。上书论宰相胥持国当罢,宗室守真可大用。章宗召问,言颇差异,于是命知大兴府事内族等鞫(jū居,审讯)之。秉文初不肯言,诘其仆,历数交游者,秉文乃曰:‘初欲上言,尝与修撰王庭筠、御史周昂、省令史潘豹、郑赞道、高坦等私议。’庭筠等皆下狱,决罚有差。有司论秉文上书狂妄,法当追解,上不欲以言罪人,遂特免焉。当时为之语曰:‘古有朱云,今有秉文,朱云攀槛,秉文攀人。’士大夫莫不耻之。”


猜你喜欢

  • 绿林豪杰

    同“绿林豪客”。清李渔《玉搔头.逼氛》:“我如今以诛讨二贼为名,有谁人道我的不是,又喜得有两个绿林豪杰率众来归,要助我力图大事。”见“绿林好汉”。清·李渔《玉搔头·逼氛》:“我如今以诛讨二贼为名,有谁

  • 击壤年

    源见“击壤歌”。指太平盛世。南朝 陈徐陵《报尹义尚书》:“击壤之年,唯欣尧俗。”

  • 割炙之报

    《世说新语.德行》:“顾荣在洛阳尝应人请,觉行炙人有欲炙之色,因辍己施焉。同坐嗤之。荣曰:‘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呼?’后遭乱渡江,每经危急,常有一人左右己。问其所以,乃受炙人也。”此事亦见梁.刘孝

  • 卖薪买酒

    五代.沈汾《续仙传.许宣平传》:“或负薪以卖,薪担常挂一花瓢,每醉吟曰:‘负薪朝出卖,沽酒日西归。’”负薪出售,换酒得一醉,这是无忧无虑自食其力的生活。后常以“卖薪买酒”用为咏高士之典。宋.苏轼《苏轼

  • 跕堕

    同“跕鸢”。指死于瘴疠之气。宋苏轼《闻正辅表兄将至以诗迎之》:“虽怀跫然喜,岂免跕堕忧。”【词语跕堕】   汉语大词典:跕堕

  • 卞璧玺

    源见“和氏之璧”。指用和氏璧做的国印。《痛史》第十八回:“〔陆秀夫〕取过那方卞璧玺投入海内,道:‘此是我中国历代传国之宝,不可堕入胡人之手。’”【词语卞璧玺】   汉语大词典:卞璧玺

  • 明宰投巫

    同“西门投巫”。唐汪遵《西河》诗:“自从明宰投巫后,直到如今鬼不神。”

  • 松醪

    洒名,以松膏酿造的酒,亦名“松醪( ㄌㄚˊ lá 劳)春”。明代冯时化《酒史》:“苏轼守定州时,于曲阳得松膏酿酒,作《松醪赋》。”宋代苏轼《中山松醪赋》:“收薄用于桑榆,制中山之松醪。”【词语松醪

  • 铜驼陌

    《太平御览》卷一五八引晋陆机《洛阳记》:“洛阳有铜驼街,汉铸铜驼二枚,在宫南四会道相对。俗语曰:‘金马门外集众贤,铜驼陌上集少年。’”后因以“铜驼陌”借指繁华游乐之区。元无名氏《货郎旦》四折:“四季里

  • 龙跃凤鸣

    南朝宋刘义庆《世说新语.赏誉》:“张华见褚陶,语陆平原曰:‘君兄弟龙跃云津,顾彦先凤鸣朝阳,谓东南之宝已尽,不意复见褚生。’陆曰:‘公未睹不鸣不跃者耳!’”原是晋张华对陆机(平原)、陆云兄弟和顾荣(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