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九九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缘木求鱼

缘木求鱼

爬到树上去捉鱼,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,一定得不到结果。齐宣王想实现自己称霸诸侯的“大欲”,但却听不进去孟子进献的“仁政”之说,孟子对他的这种想法进行了批评。他说,您所希望得到的东西是可以知道的。您是想扩张国土,使秦、楚诸大国前来朝见,然后统治整个中原,安抚四方边远部族地区。凭您现在的所作所为,去追求您所想得到的东西,简直象是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。而且,事情还怕比此更严重。爬到树上抓鱼,即使抓不到,却不会有什么后患;凭您的所作所为,去追求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,如果尽力去做,必然会导致灾祸。

【出典】:

孟子·梁惠王》上:“(孟子)曰:‘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。欲辟土地,朝秦楚,莅中国而抚四夷也。以若所为,求若所欲,犹缘木而求鱼也。’王曰:‘若是其甚与?’曰:‘殆有甚焉。缘木求鱼,虽不得鱼,无后灾;以若所为,求若所欲,尽心力而为之,后必有灾。’”

【例句】:

南朝·宋·范晔《后汉书·刘玄传》:“今以所重加非其人,望其毗益万分,兴化致理,譬犹缘木求鱼,升山采珠。”


偏正 缘,攀援。爬到树上找鱼。比喻方法或方向不对,劳而无功。语出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以若所为求若所欲,犹缘木而求鱼也……缘木求鱼,虽不得鱼,无后灾,以若所为,求若所欲,后必有灾。”《封神演义》33回:“若想善出此关,大王乃~,非徒无益,而又害之也。”△贬义。用于讥讽行动和目的相反,或劝人停止谋求不可能成功之事。→指天射鱼 升山采珠 竹篮打水 水中捞月 引足救经 刻舟求剑 以冰致蝇↔以汤沃雪 探囊取物 瓮中捉鳖。也作“求鱼缘木”、“缘木希鱼”。


【典源】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 (孟子)曰:‘王之所大欲,可得闻与?’王笑而不言。曰:‘为肥甘不足于口与?轻煖不足于体与? 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?声音不足听于耳与?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? 王之诸臣,皆足以供之,而王岂为是哉?’曰:‘否,吾不为是也。’曰:‘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,欲辟土地,朝秦楚,莅中国,而抚四夷也。以若所为,求若所欲,犹缘木而求鱼也。’”

【今译】 孟子来见齐宣王,齐宣王与他交谈。孟子说:“您最大的欲望是什么,可以讲给我听听吗?”齐宣王笑而不答。孟子又说:“是为了甘美的食物还不够吃吗? 是为了轻暖的衣服还不够穿吗?是为了娇艳的美女还不够看吗?是为了美妙的音乐还不够听吗?还是为了阿谀逢迎的近臣还不够您使唤呢? 这些,您的臣子都能够满足供给,难道您真是为了这些吗?”宣王说:“不,我不是为了这些。”孟子说:“那么,您的最大欲望就可以知道了。您想扩张国土,使秦、楚诸国称臣朝贡,自己做天下盟主,并统领四夷。可是,以您的作法来谋求实现您的欲望,就好像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。”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比喻方向、方法不对,目的根本实现不了。

【典形】 登木求鱼、鱼缘木、缘木、缘木求鱼。

【示例】

〔登木求鱼〕 宋·苏辙《次韵吴厚秀见寄》:“登木求鱼知我拙,循窠觅兔笑君疏。”

〔鱼缘木〕 唐·温庭筠《开成五年秋以抱疾郊野》:“定为鱼缘木,曾因兔守株。”

〔缘木〕 唐·罗隐《答宗人衮》:“敢恨守株曾失意,始知缘木更难求。”

〔缘木求鱼〕 唐·贯休《行路难》:“负心为炉复为火,缘木求鱼应且止。”


【词语缘木求鱼】  成语:缘木求鱼汉语词典:缘木求鱼

猜你喜欢

  • 巫山之梦

    同“巫山云雨”。《西湖佳话.西泠韵迹》:“但求一见,为荣多矣,谁敢妄想巫山之梦?”

  • 相如驷马归

    源见“题桥柱”。谓荣显归来。唐戴叔伦《吊畅当》诗:“徒闻子敬遗琴在,不见相如驷马归。”按,此诗用以哀悼亡友。

  • 灵和柳

    《南史.张绪传》:“刘悛(俊,音quān)之为益州,献蜀柳数株,枝条甚长,状若丝缕。时旧宫芳林苑始成,武帝(南朝宋武帝刘裕)以植于太昌灵和殿前,常赏玩咨嗟,曰:‘此杨柳风流可爱,似张绪当年时。’”南朝

  • 黄龙未饮

    源见“痛饮黄龙”。谓破敌壮志未酬。柳亚子《浣溪沙.八月晦日夜梦中作》词:“朱鸟空归天尚醉,黄龙未饮死难甘。”

  • 取资

    《孟子.离娄下》:“资之深,则取之左右逢其源。”后以“取资”谓得到凭借、助益。南朝 梁刘勰《文心雕龙.事类》:“夫经典沈深,载籍浩瀚,实群言之奥区,而才思之神皋也。扬 班以下,莫不取资。”【词语取资】

  • 拨灰煨芋

    源见“懒残煨半芋”。指高僧点化。清查慎行《迈陂塘.高江村宫詹属题蔬香图》词:“十年宰相非难事,且与拨灰煨芋。”

  • 守枯株

    同“守株待兔”。明叶宪祖《鸾鎞记.摧落》:“逐狡兔人争捷,守枯株我独愚。”

  • 乏则取之于人

    指一个人有所缺乏时,则要取之于人。《三国志.魏书.袁涣传》:“前后所赐甚多,皆散尽之,家无所储,终不问产业,乏则取之于人,不为瞰察之行,然时人服其清。”

  • 烧灯

    《旧唐书.玄宗纪下》:“〔开元二十八年春正月〕壬寅,以望日御勤政楼宴群臣,连夜烧灯。”又宋蔡絛《铁围山丛谈》卷一:“国朝上元节烧灯盛于前代,为彩山峻极而对峙于端门。”后因以“烧灯”指元宵节放灯。宋朱敦

  • 徐孺榻

    同“徐稚榻”。唐杜甫《奉送韦中丞之晋赴湖南》诗:“还将徐孺榻,处处待高人。”宋苏辙《滕王阁》诗:“使君东鲁儒,府有徐孺榻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