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九九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耳食之论

耳食之论

源见“耳食”。指听来的没有确凿根据的话。清赵翼廿二史札记.新旧唐书一》:“今人动谓新书过旧书远甚,此耳食之论也。”


偏正 耳食,用耳朵吃饭,表示不知食物滋味。仅是听来的言论,并不真正了解,也没确凿根据。语出《廿二史劄记·卷七》:“此则吴君臣之狡词诡说,而借荆州之名遂传至今,并为一谈,牢不可破,转似其曲在蜀者,此耳食之论也。”清·汪琬《与梁曰缉论类稿书》:“今之读某文者,不曰祖庐陵,即曰祢震川。其未读某文者亦附和云云。悠悠~,其闻之未尝心服而首肯也。”(庐陵:指欧阳修。震川:指归有光。)△贬义。多用于主观臆断方面。 →道听途说 无稽之谈 ↔言之凿凿。也作“耳食之谈”、“耳食之言”。


【词语耳食之论】  成语:耳食之论汉语词典:耳食之论

猜你喜欢

  • 指动

    同“食指动”。宋范成大《次韵谢李叔玠追路送笋》:“盘餐登异味,指动已先知。”【词语指动】   汉语大词典:指动

  • 死亡无日

    无日,没有多少日子。谓死期将近矣。出自隋末唐初李密之语。李密(582-618年),字玄邃(suì遂),又字法主,京兆长安(今陕西西安)人。隋时袭父爵为蒲山郡公。大业九年(613年)从杨玄感起兵反隋,兵

  • 强干弱枝

    《后汉书.光武帝纪》:“博士丁恭议曰:‘古帝王封诸侯不过百里,故利以建侯,取法于雷,强干弱枝,所以为治也。今封诸侯四县,不合法制。’”后汉博士丁恭,曾以“强干弱枝”比喻帝王控制诸侯不使过于强大。后遂用

  • 投壶笑

    参见:玉女投壶

  • 怨李恩牛

    同“恩牛怨李”。赵宗瀚《寄怀李印泉先生日本》诗之二:“水深火热人间事,怨李恩牛党锢碑。”并列 唐代穆宗至宣宗年间(821—859),朝臣有两党,以李德裕、牛僧孺为首,党争激烈。后以“怨李恩牛”比喻结党

  • 诤人

    古代神话传说中矮小的人。《列子.汤问》:“从中州以东四十万里,得僬侥国,人长一尺五寸,东北极有入,名曰‘诤人’,长九尺。”(九尺当为“九寸”之误)张湛注:“《山海经》曰:‘东海之外有小人,名曰诤人。’

  • 执伐

    同“执柯”。明高明《琵琶记.官媒议婚》:“红楼此日招凤侣,遣妾每特来执伐,望君家殷勤肯首,早谐结发。”【词语执伐】   汉语大词典:执伐

  • 吉光裘

    源见“吉光片羽”。用吉光毛皮制成的衣服。亦泛指极其珍贵的裘服。《西京杂记》卷一:“武帝时,西域献吉光裘,入水不濡。上时服此裘以听朝。”【词语吉光裘】   汉语大词典:吉光裘

  • 死地

    参见:陷之死地而后生【词语死地】   汉语大词典:死地

  • 如之何勿思

    如之何:即“如何”,犹言“怎么”。勿:不。 怎么不想念! 用反诘的语气表示思念深切。语出《诗.王风.君子于役》:“君子于役,如之何勿思!”明.谭元春《哭徐乾之文》:“吾弟云:‘无论乾之他事,即一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