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九九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高屋建瓴

高屋建瓴

建:倾倒。瓴(líng龄):盛水的瓶子。此典指把瓶水从高屋脊上向下倾倒。一说:瓴,仰瓦,即瓦沟。汉初,田肯向高祖刘邦分析形势说:“秦地(泛指函谷关以西战国末秦故地,今陕西、甘肃等地),形势险要,是可以取胜之地方,它有隔山阻河的险难,与各诸侯国远隔千里,如果诸侯拥兵一百万,那么秦地兵力只要二万就足以抵挡制胜。凭借着这样有利之地势,从此以后对各诸侯用兵,那就好像在高屋脊上向下倾倒瓶子里的水从瓦沟里一泻而下。”后以此典比喻居高临下,有不可阻挡之有利形势。此典又作“建瓴”、“建瓴之势”“建瓴高屋”。

【出典】:

史记》卷8《高祖本纪》383页:“秦,形胜之国,带河山之险,县(xuán玄,通“悬”)隔千里,持戟百万,秦得百二焉。地势便利,其以下兵于诸侯,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。”《集解》引如淳曰:“瓴,盛水瓶也。居高屋之上而幡瓴水,言其向下之势易也。建音蹇。”晋灼曰:“许慎曰瓴,壅似瓶者。”

【例句】:

南朝梁·简文帝《弹棋谱序》:“观兵棋之式道,上升则博艺穹天,赴下则建瓴高屋。乘危则栈山航海,历险则束马悬车。” 北周·庾信《周上柱国齐王宪神道碑》:“莫不如彼建瓴,同斯破竹,一朝指挥,六合大定。” 唐·骆宾王《兵部秦姚州道破逆贼露布》:“贼据临代之形,负建瓴之势,征风召雨,猬起蜂飞。” 宋·周邦彦《汴都赋》:“加兵诸侯,如高屋之建瓴,水神皋天邑,以先得者为上计。” 朱自清《那里走》:“这种……生活样式,正如高屋建瓴水,它的影响会迅速地伸张到各处。” 刘伯承《千里跃进大别山》:“毛主席洞察全局,高屋建瓴,在指导革命战争中所表现的那种非凡英明和伟大气魄,是史无前例的。”


偏正 建,倾倒。瓴,水瓶。把一瓶水从高屋脊上向下倾倒。比喻居高临下,其势不可阻挡。语本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:“(秦中)地势便利,其以下兵于诸侯,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。”宋·曾极《金陵百咏·天门山》:“~无计取,二梁刚把当殽函。”△褒义。用于描写气势。→横扫千军 居高临下 建瓴之势 ↔断断续续。 也作“建瓴高屋”、“屋上建瓴”。


【典源】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:“秦,形胜之国,带河山之险,……地势便利,其以下兵于诸侯,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。”《汉书·高帝纪》亦载。

【今译】 秦国,是占据有利地势的国家,周围有黄河、山脉等险阻,如果它发兵来攻打东边诸侯,如同在高屋脊上向下倾倒瓶子里 (一说瓴为泻水沟) 的水一样会一泻而下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形容势头迅猛顺畅,不可遏阻。

【典形】 建瓴、建瓴之势、凭高建瓴、建瓴得势。

【示例】

〔建瓴〕 北周。庾信《周上柱国齐王宪神道碑》:“莫不如彼建瓴,同斯破竹,一朝指挥,六合大定。”

〔建瓴之势〕 唐·骆宾王《兵部奏姚州道破逆贼露布》:“贼据临代之形,负建瓴之势。征风召雨,蝟起蜂飞。”


【词语高屋建瓴】  成语:高屋建瓴汉语词典:高屋建瓴

猜你喜欢

  • 杜断房谋

    同“房谋杜断”。柳亚子《寄毛主席延安》诗:“杜断房谋劳午夜,江毫丘锦各名家。”并列 指善断多谋。语本《新唐书·杜如晦传》:“每议事帝所,玄龄必曰:‘非如晦莫筹之。’及如晦至,卒用玄龄策也。盖如晦长于断

  • 倚天长剑

    《古文苑》卷二战国楚.宋玉《大言赋》:“宋玉曰:‘方地为车,圆天为盖,长剑耿耿倚天外。’”楚人宋玉在《大言赋》中用夸张手法描写剑之长者上可倚天。后遂用为咏剑、将士、侠客之典。唐.杜甫《荆南兵马使太常卿

  • 天香国色

    源见“国色天香”。称赞牡丹花的色香非他花能比。金 元 好问《兰文仲郎中见过》诗:“水碧金膏步兵酒,天香国色洛阳花。”亦用于形容女子貌美。《再生缘》二一回:“款款纤腰垂玉带,溶溶粉额映乌纱。起来缓缓辞金

  • 额庆

    同“额手称庆”。《“五四”爱国运动资料.学生终止罢课之宣言》:“欧战告终,暴德颠仆,吾人方额庆正义人道之将可白于天下。”【词语额庆】   汉语大词典:额庆

  • 弃其余鱼

    《淮南子.齐俗训》载:惠施为梁相,从车百乘,犹嫌不足。庄子泽边见之,弃其余鱼,以示讽诫。后因以“弃其余鱼”比喻节欲知足。北齐颜之推《颜氏家训.勉学》:“阮嗣宗沈酒荒迷,乖‘畏途相诫’之譬也;谢幼舆赃贿

  • 挂剑

    《史记.吴太伯世家》:“季扎之初使,北过徐君。徐君好季扎剑,口弗敢言。季扎心知之,为使上国未献。还至徐,徐君已死,于是乃解其宝剑,系之徐君冢树而去。从者曰:‘徐君已死,尚谁予乎?’季子曰:‘不然。始吾

  • 四鸟

    源见“桓山之悲”。喻指别离之人。南朝梁元帝《遗武陵王诗》:“四鸟嗟长别,三声悲夜猿。”【词语四鸟】   汉语大词典:四鸟

  • 箫声吴市

    同“吴市吹箫”。清严绳孙《桂枝香.胥江怀古》词:“始应消得,箫声吴市,那些幽怨。”

  • 井底蛙

    同“井蛙”。《东观汉记.马援传》:“子阳井底蛙耳!”明谢谠《四喜记.紫禁明扬》:“浅陋真如井底蛙。”见“井底之蛙”。《后汉书·马援传》:“子阳(公孙述)~耳,而妄自尊大。”【词语井底蛙】  成语:井底

  • 幕上偷安

    源见“燕巢于幕”。比喻岌岌可危犹侥幸苟安。唐白居易《感兴》诗之二:“尊前诱得猩猩血,幕上偷安燕燕窠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