临沅县
秦置,为黔中郡治。治所即今湖南常德市。西汉属武陵郡。东汉为武陵郡治。隋改为武陵县。《水经·沅水注》: “沅水又东径临沅县南。县南临沅水,因以为名。”
古县名。西汉置,治今湖南省常德市西。以南临沅水得名。东汉建武中,五溪蛮起兵,武陵郡自义陵县(今湖南溆浦县南)移治于此,历魏、晋、南朝不改。南朝梁、陈又为武州治。隋开皇九年(589年)改为武陵县。
秦置,为黔中郡治。治所即今湖南常德市。西汉属武陵郡。东汉为武陵郡治。隋改为武陵县。《水经·沅水注》: “沅水又东径临沅县南。县南临沅水,因以为名。”
古县名。西汉置,治今湖南省常德市西。以南临沅水得名。东汉建武中,五溪蛮起兵,武陵郡自义陵县(今湖南溆浦县南)移治于此,历魏、晋、南朝不改。南朝梁、陈又为武州治。隋开皇九年(589年)改为武陵县。
在今江西德安县西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87九江府德安县: 金带河 “旧从西南流,合庐山诸河,四面旋绕如带。后以山溪瀑涨,冲决城西,入城西北之箬山河,而会东北之水,县西之水遂竭。嘉靖二十六年,开浚如旧”。
在今陕西凤翔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55凤翔府:石鼓原在“府南二十里。旧有石鼓十,纪周宣王田猎之事。唐凤翔守郑余庆迁置孔庙中。宋大观中,致之辟雍,后入保和殿。元移置燕之太学。今原旁一名石鼓镇”。
即阳元水。在今四川奉节县西南。《水经·江水注》: 阳元水 “出阳口县西南高阳山东。东北流径其县南,东北流,丙水注之。……其水北流入高阳溪,又东北流注于江,谓之阳元水口”。熊会贞按: “因水出高阳山,故
在今湖北襄樊市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9襄阳县“柳关”条下:“府西九里为老龙堤关。堤东临汉江,西抵万山,府城东北之扞蔽也。”
即淅州。唐武德二年 (619) 置,治所在内乡县 (今河南西峡县)。贞观八年 (634) 废。北魏置,治析阳郡(治今河南省西峡县)。辖境相当今河南省西峡、内乡县一带。永安初改置淅州。
1931年3月中央革命根据地由长汀、宁化两县边境析置,治所在馆前村(今福建长汀县东北馆前镇)。以在长汀县(旧为汀州府治)之东而得名。1934年10月废。旧县名。中央苏区福建省设。1931年由长汀县东部
即今福建南安市东北洪濑镇。濒东溪 (洪濑溪) 为入永春孔道,清时民居辏集,繁盛倍于县治丰州,有千总驻此。
春秋陈邑。在今河南鹿邑县西七十里。《左传》: 成公十六年 (前575),“知武子佐下军,以诸侯之师侵陈,至于鸣鹿”。杜注: “陈国武平县西南有鹿邑。”古邑名。春秋陈邑。在今河南省鹿邑县西。《左传》成公
①南朝陈置,治所在信安县 (今浙江衢州市)。辖境相当今浙江衢州、江山二市和衢县、常山、开化、江西玉山四县地。隋开皇九年 (589) 平陈时省。唐天宝元年 (742) 改衢州复置,乾元元年(758) 废
在今台湾省台东县南。《清史稿· 地理志》 台东州: “知本溪” 等 “并在州东南,入于海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