卫关
在今河南卫辉市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49卫辉府汲县:卫关“在府南境。《旧志》:汲县有卫关,亦大河津济处”。
在今河南卫辉市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49卫辉府汲县:卫关“在府南境。《旧志》:汲县有卫关,亦大河津济处”。
西汉置,属勃海郡。治所在今河北景县西北。东汉废。
即今陕西米脂县之东沟。《方舆纪要》卷57米脂县“无定河”条下:米脂水“在县治东南。《志》云:地沃宜粟米,汁如脂,因名。西流入无定河”。
在今浙江萧山市西北十里西兴镇。《越绝书》 卷8: “浙江南路西城者,范蠡敦兵城也,其陵固可守,故谓之固陵。” 《三国志· 吴书 · 孙静传》: “是时 (会稽) 太守王朗拒策于固陵。” 即此。(1)春
又作黄。战国魏邑。即今河南民权县西北三十八里内黄集。《史记·魏世家》:“齐宣王用孙子计,救赵击魏。魏遂大兴师,使庞涓将,而令太子申为上将军,过外黄。”即此。《战国策·宋卫策》 有《魏太子自将过宋外黄章
在今青海化隆回族自治县南,黄河北岸。《后汉书·马武传》:显宗初, 马武击羌人,“羌乃率众引出塞,武复追击到东西邯,大破之”。即此。
在今湖北武穴市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6广济县:石洞“在县南六十里石山中。有岩穴广三丈余,中有七湖,深二十里。洞口有泉,曰石洞灵泉”。
①东汉桓帝置,治所在高阳县 (今河北高阳县东)。后废。西晋泰始初置高阳国,治所在博陆县(今蠡县南)。北魏改为高阳郡,移治高阳县 (今高阳县东)。隋开皇初废。②南朝宋侨置,属冀州。治所在高阳县 (今山东
亦作神囷山。在今河北磁县西四十里。《山海经·北山经》: “神囷之山,其上有文石,……滏水出焉。” 《明史·地理志》 磁州: “西北有神麇山,滏水出焉。”
战国韩地。在今河南宜阳县西。《战国策·东周一》: 秦攻宜阳,周君对赵累曰,“宜阳城方八里,材士十万,粟支数年”。《史记·苏秦列传》: 苏秦说韩宣子曰,“韩北有巩、成皋之固,西有宜阳、商阪之塞”。古邑名
即今湖北枣阳市西隆兴乡。民国 《湖北通志》 卷34 《乡镇》: “隆兴寺,在 (枣阳县) 城西四十里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