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九九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夏阳

夏阳

①战国秦地,在今陕西韩城市南二十里西少梁。《史记·秦本纪》: 惠文王十一年 (前327) “更名少梁曰夏阳”。即此。

②即今山东微山县治夏镇。清属沛县,置夏阳巡司于此。


(1)古邑名。(1)又作下阳。春秋北虢邑。在今山西省平陆县北。《公羊传》僖公二年(前658年):“虞师、晋师灭夏阳。”即此。参见“下阳”。(2)在今陕西省韩城市南。战国秦邑。《史记·秦本纪》:惠文王十一年(前327年),“更名少梁曰夏阳”,即此。(2)古地名。约今四川省宝兴县南灵关西北。《新唐书·韦皋传》:唐贞元十七年(801年),韦皋深入吐蕃,“路惟明自灵关、夏阳攻逋租、偏松城”。经此之路称夏阳道,为雅州西入吐蕃要道。《新唐书·南蛮传》:“雅州西有通吐蕃道三:曰夏阳、曰夔松、曰始阳。”(3)集镇名。(1)在福建省明溪县东北部。夏阳乡人民政府驻地。人口1500。初为杨姓始居,名杨厝坪,后迁村山下,称下杨,谐音为今名。明置巡检司于此。有圩市。有造纸厂。村东有宋代尚书萧登任墓。有公路接福五公路。(2)在陕西省合阳县东南部、黄河西岸。属洽川镇。人口1100。唐武德三年(620年)为河西县治,乾元三年(760年)更为夏阳县治,北宋熙宁三年(1070年)废,设夏阳镇。金仍为镇,后废。村袭镇名。主产小麦、玉米、棉花,特产花生、铃铃枣、红皮蒜。有公路通县城。村东夏阳渡是陕、晋之间水上要津。(4)村名。在陕西省韩城市西南部、涺水西岸。属金城街道办事处。人口500。《史记·秦本纪》惠文君十一年(前327年):“更名少梁曰夏阳。”据该村三圣庙碑记载,西汉末年曾由少梁村徙夏阳县于今址,故名。产小麦、玉米、蔬菜。西禹公路经此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和尚滩

    ①在今贵州思南县南。《清一统志·思南府》: 和尚滩 “在府城 (今思南县城) 南三十里。中流一石,俨如跏趺。又南三十里有相公滩”。②在今安徽六安市西北七十里。明置和尚滩巡司。《清一统志》 谓 “后以西

  • 莱东县

    1940年2月山东革命根据地由莱阳县东北部析置,治莱阳县城内 (今山东莱阳市)。1950年3月撤销,并入莱阳县。旧县名。(1)山东抗日根据地设。1941年由莱阳县东部析置。以位县东得名。治莱阳县城。1

  • 休阳县

    东汉建安十三年(208)孙权置,属新都郡。治所在鸺山(即今安徽休宁县西二里凤凰山)。以地居鸺山之阳为名。吴永安元年(258),改名海阳县。古县名。东汉建安十三年(208年)孙权置,治今安徽省休宁县西灵

  • 飞云山

    在今广西博白县西六十里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21郁林州:飞云山“在博白县。山石上有巨人迹。又有石函,常有蛇吐珠,夜出光焉”。《明一统志》卷84梧州府:飞云山“山势险峻,朝夕常有云气”。

  • 垂庆寺

    即清安寺。在今辽宁辽阳市白塔公园处。金大定年间,世宗完颜雍为纪念其母贞懿皇太后李氏在故里出家为尼而改建。明、清时称广佑寺,亦称白塔寺。后毁于战火。

  • 昂山

    ①在今浙江龙泉市西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4龙泉县: 昂山在 “县西三十里。青壁嵯峨,削入云际”。②在今江西贵溪县西南百余里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85广信府贵溪县: 昂山 “东连贵潭,西接梅潭,南入福建界,北

  • 逊克县

    1942年合逊河、奇克二县置,属黑龙江省。治所即今黑龙江省逊克县。由二县各取一字为名。在黑龙江省北部,北濒黑龙江。属黑河市。面积1.7万平方千米。人口10.6万。辖2镇、17乡。县人民政府驻边疆镇。清

  • 昌虑郡

    东汉建安三年 (198) 置,治所在昌虑县(今山东滕州市东南六十里)。十一年 (206) 复改昌虑县。东汉建安三年(198年)曹操平吕布,置昌虑郡,治今山东省滕州市东南。旋降昌虑县。

  • 永昌砦

    唐乾宁二年(895)昌州守韦君靖建,在今四川大足县西北三里北山上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61昌州:“韦君靖,刺昌(州),筑永昌寨。”《方舆纪要》卷69大足县:永昌砦“静南令胡密作碑以记其事。略云:景福元年,

  • 建康府

    南宋建炎三年 (1129) 改江宁府置,治所在上元、江宁县 (今江苏南京市)。辖境相当今江苏南京市及江宁、句容、溧阳、溧水等县地。元至元十四年 (1277) 升为路。南宋建炎三年(1129年)改江宁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