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九九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大帽山

大帽山

①即今江西寻乌县东南大望山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8赣州府长宁县:大帽山在“县南二百里,与广东程乡、平远、和平、兴宁、龙川等县接壤。山绵亘数百里。中有老虎隘,林木深阻,鸟道三十里,群盗窟其间,多历年所。《志》云,大帽山界江西及闽广三省之交。正德中,贼徒聚此,攻掠州县,督臣周南分江西兵从安远入,广东兵从程乡入,福建兵从武平入。悉平之。嘉靖末,程乡人叶芳等复聚啸其中,至万历初,始克歼其党”。

②一名大帽山峰。即今福建闽清县南与永泰县交界之大帽山。明王应山《闽都记》卷29闽清县:大帽仙峰“在县西十一都,接永福界。峰之巅相传有鼓声,或月一鸣,或岁一鸣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6福州府闽清县:大帽山“在县西南四十五里,接永福县界。一名大帽仙峰”。

③一作戴帽山。即今福建漳浦县东北五十里玳瑁山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9漳浦县:大帽山“山大而峻,四面林木蓊郁,顶有黄茅,形若戴帽,一名戴帽山。岩石泉壑,种种奇胜”。

④在今福建德化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9泉州府德化县:大帽山“在县北七十里。脉自九仙山来,绵亘数十里,卓起大峰,状若大帽”,故名。

⑤即今福建东山县西南大帽山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9诏安县:大帽山“在县东。负海最奇耸。宋末,丞相陆秀夫、陈宜中,扶帝昺泊舟于此”。

⑥即古灵山。在今福建闽侯县东南。《清一统志·福州府一》:古灵山“在侯官县西南七十里,瓜山之西。一名大帽山,又名蓆帽山”。

⑦即今福建惠安县西北玳瑁山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9惠安县:大帽山“在县西北四十里。屹立千仞,雄峭盘郁,绝顶广百余丈。有泉泓然”。

⑧即今香港九龙北大帽山。《清一统志·广州府》:大帽山“在新安县东南二十里。脉自梧桐山来,延袤百里,旁附群山, 皆其分支”。


(1)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新界中南部、荃湾北侧。形似大帽而得名。海拔957米,是全港第一高峰。因山高多雾,又称大雾山。在大帽山区内,有蝴蝶地、相思林带、石塔、妙高台、瞭望台、无线电台、猴岩顶、西方山等景观和设施。山路有多条,公路有两条可以登山。(2)即“大望山”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即水

    即今绿汁江。在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东部。汉至南朝称即水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 秦臧县:“牛兰山,即水所出,南至双柏入仆,行五百里。”

  • 罗平州

    明万历十五年 (1587) 平定者继荣叛乱,改罗雄州为罗平州,属曲靖府。治所即今云南罗平县。康熙 《罗平州乡土志》: “元初内附,置罗雄州,明万历十四年背叛,抚镇请于朝,讨平之,因建城于白腊山之麓,更

  • 歌良县

    唐置,属羁縻环州。治所在今广西河池市西南九圩乡那余村河口屯。北宋改为富力县。古县名。唐置,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西南古郎。属环州。北宋属环州羁縻州,后属琳州羁縻州,约熙宁时废。

  • 悉利砦

    北宋筑,在今陕西横山县东 《宋史·太宗纪》 : 雍熙二年 (985),“夏州行营破西蕃息利族”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57: 悉利砦 “在废银州北。宋雍熙二年,王侁等讨李继迁,出银州北,破悉利诸砦,入独论川

  • 凤凰台

    ①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南。《宋书·符瑞志》:元嘉十四年(437),“大鸟二集秣陵民王��园中李树上,大如孔雀,头足小高,毛羽鲜明,文采五色……改鸟所集永昌里曰凤皇里”。宋《景

  • 涂塘

    在今江苏六合县西五十五里。《三国志·吴书 ·吴主传》: 赤乌十三年 (250),孙权 “遣军十万,作堂邑涂塘以淹北道”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38真州:瓦梁堰 “即滁塘也。……群山回环,东南相望,底若大陆,

  • 西直门

    北京内城西北门。明、清京师西墙北门。区片名。在北京市西城区北部。泛指西直门内、外大街与西直门南大街、德胜门西大街交会处附近地区。以片内原有西直门得名。西直门系北京城西垣北门。元代称和义门,明洪武元年(

  • 上卦汛

    清置,属永宁州。即今贵州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南七十里上关镇。清有把总驻防。

  • 桃花岭

    即桃支岭。在今浙江缙云县西南三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4缙云县 “冯公岭” 条: “明初耿再成驻兵黄龙山,处州将石抹宜孙分兵屯桃花岭……再成取间道出桃花岭,后连拔桃花、葛渡二寨。” 即此。古山名。(1

  • 照镜山

    在今云南路南彝族自治县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15路南州: 照镜山在 “州西北二里。山前有池如镜,倒影其中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