即今陕西西安市东北新筑乡。《清 一统志·西安府三》 “灞桥镇” 条下: “又有新住镇,在(咸宁) 县东三十里。亦曰新筑镇。”
西晋太康三年 (282) 分建安郡置,属扬州,后属江州。治所在侯官县 (今福建福州市)。辖境相当今福建东部及南部地。南朝宋泰始四年 (468)改为晋平郡,七年 (471) 复名晋安郡。南朝梁天监后先后
即今广东新会市西司前镇。明、清置巡司于此。
亦作东武山。在今四川射洪县西北武东乡境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71射洪县 “金华山” 条下: “县东七里有武东山,亦高秀,以武水经其西而名。” 唐陈子昂世居于此。
①唐方镇名。唐咸通九年 (868) 置,治所在邛州 (今四川邛崃市)。《资治通鉴》: 唐咸通九年 (868),“以 (李) 师望为嶲州刺史,充定边军节度,眉、蜀、邛、雅、嘉、黎等州观察,统押诸蛮并统领
即奴儿干。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黑龙江口附近一带。元苏天爵 《元文类》 卷41: 至元初,征东招讨使塔匣剌 “去年征行至弩儿哥地,问得兀的哥人厌薛,称: 欲征嵬骨,必聚兵候冬月,赛哥小海渡口结冻,
元初升应理县置,属宁夏路。治所即今宁夏中卫县。明洪武三年(1370)废。元升应理县置,治今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。属宁夏路。辖境约当今中卫市和中宁县部分地区。明洪武初废。
在今云南大理市北,大理古城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17大理府太和县:五华楼“在府治西。唐大中十年,南诏晟丰祐所建,以会西南夷十六国君长。楼方广五里,高百尺,上可容万人。蒙古忽必烈入大理,驻兵楼前。至元三
明兀良哈三卫之一。洪武二十二年(1389) 于兀良哈地置,属大宁都司。泰宁卫又称“往流” (Onglighut),意即 “王之民”,当即辽王直属部民,其地在元泰宁路境 (今吉林洮儿河、绰尔河下游)。永
西汉置,属玄菟郡。治所在鸭绿江左岸朝鲜楚山附近。因盖马大山得名。东汉安帝时移治今辽宁抚顺市劳动公园内古城。三国魏废。古县名。西汉置,治今朝鲜鸭绿江沿岸楚山附近。属玄菟郡。东汉永初年间移治今辽宁省抚顺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