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九九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安海城

安海城

即今福建晋江市西南安海镇。本名湾海,唐安金藏之后连济徙居于此,因易湾为安。《清一统志·泉州府》:安海城“在晋江县西南六十里。古名湾海。宋初改名安海市。东曰旧市,西曰新市。海舶至州,遣吏榷税于此。曰石井津。建炎四年置石井镇。绍兴二十六年海寇奄至,镇官自镇西偏循东北,筑土城垒石为门备之。后圮。元置石井镇巡司。明洪武二十年,徙司于同安之陈坑镇。仍为商民辏集处。嘉靖三十七年倭乱,甃石拓城,周一千二十七丈,门四,水关大小八,设官军戍守。亦曰安平镇。三十八年、四十三年,倭寇屡来攻, 皆不能陷。万历三十四年移府通判驻此。后复旧。本朝雍正七年,以地为滨海扼要,仍移府通判驻焉。今改县丞驻此”。建于南宋绍兴八年(1138)闻名国内的巨大桥梁工程——安平桥,俗名五里桥,即横跨安海与南安水头之间。


即今福建省晋江市西南滨海安海镇。本名湾海,唐安金藏之后安连济徙居于此,因易“湾”为“安”。宋初为安海市,东曰旧市,西称新市,为海舶入泉州时官吏榷税处。又名石井津。南宋建炎四年(1130年)置石井镇。绍兴二十六年(1156年)筑土城,防御海寇,后圮。元置石井镇巡司。明洪武二十年(1387年)废巡司,仍为商民辏集处。嘉靖三十七年(1558年)以倭寇乱,甃石拓城,设兵戍守,亦曰安平镇。万历末年后,更为明、清两代泉州府通判或晋江县丞驻所。建于南宋绍兴八年、闻名国内的巨大桥梁工程——安平桥,即横跨安海与南安县水头之间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沶口

    在今湖北宜城县西沶水入鄢水 (今蛮河) 之口。《水经·沔水注》: “沶水又东历宜城西山,谓之沶溪,东流合于夷水,谓之沶口。” 《晋书·怀帝纪》: 永嘉四年 (310),荆州刺史王澄 “独以众进至沶口,

  • 官渡

    ①又作官度。在今河南中牟县东北。《三国志·魏书 ·武帝纪》: 东汉建安四年 (199) “十二月,公军官渡”。著名的官渡之战即发生在此。②滇池边的古渡口。宋大理置,在今云南昆明市南郊官渡镇。元初 《创

  • 阎良镇

    即阎梁镇。今为陕西西安市东北阎良区阎良乡。

  • 延平县

    西晋太康初改南平县置,属建安郡。治所即今福建南平市。南朝宋泰始四年(468)废。民国《福建通志》卷2《沿革》:“东汉建安元年分侯官北乡置南平县,晋析为延平、宛平,殆取山川袤延,宛转中有平原之意。”古县

  • 凤丘山

    在今福建福州市东五里。《清一统志·福州府一》 引《福州府志》:“宋初彭耟修真于此。耟号鹤林,朱子尝书‘凤丘鹤林’四大字,刻于岩壁。”

  • 大村

    在今四川冕宁县北大村。清康熙四十九年(1710)置大村土百户。(1)集镇名。(1)在河北省南宫市区西北部。大村乡人民政府驻地。人口1620。明代该村较大,故名。产小麦、谷子、玉米、棉花。盛产花生、红枣

  • 水云洞

    在今贵州安顺市南十里。《清一统志·安顺府》 引《游名山记》:“洞高十余丈,中平旷,可容千余人。旁有潭水下注。西有一大窍, 日光穿射,备红、黄、白、黑诸色。西南隅一石直立,若观音。东北有石莲花,形色种种

  • 孤庄村

    在今安徽凤阳县北。朱元璋生于钟离县东乡明光集 (今安徽嘉山市)。后迁钟离县西乡,又迁太平乡孤庄村。

  • 东汪村

    即今河北宁晋县东南二十五里东汪镇。清同治《畿辅通志》卷55宁晋县图:东南有东汪村。

  • 永通渠

    隋仁寿四年(604)改广通渠为永通渠。又名富民渠。起自今陕西西安市西北,引渭水东绝灞河,略循西汉漕渠故道,经临潼、渭南、华县、华阴四县市之北,东至潼关达黄河。见“广通渠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