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30年析西宁县置,属青海省。治所在威远镇(今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)。1954年改为互助县土族自治区, 1955年改为互助土族自治县。旧县名。1931年析西宁县置。治今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成远镇。19
在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东北一带。《魏书·太宗纪》: 永兴五年 (413) 六月,“西幸五原,校猎于骨罗山,获兽十万”。古山名。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前旗东北。北魏永兴五年(413年),拓跋氏在此狩猎。
①即今江西弋阳县东南双港。清光绪《大清一统舆图》:弋阳县东南有“双港”。②在今湖南岳阳市东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7岳州府临湘县:“双港在县西南六十里。源出方山,二流并导,出桃林,逾西井,过罐子口,入洞庭湖
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故邺县附近。《资治通鉴》:东晋永和五年(十六国后赵太宁元年,349),石虎死,“(彭城王)遵至安阳亭,张豺惧而出迎,遵命执之”。即此。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。十六国后赵太宁元年(349
亦名延吉冈。即今吉林延吉市。民国郭熙楞 《吉林汇征》: 延吉县 “地名延吉冈,又名南冈”。
在今山东曲阜市城内东南故泮宫中,亦曰泮宫台。《方舆纪要》卷32曲阜县:书云台,“《诗》所谓‘既作泮宫,淮夷攸服’者。《左传》:僖五年, 日南至,公登台,以望云物。后人因谓之书云台”。
十六国后凉升番和县置,属凉州。治所在今甘肃永昌县西二十里水磨关南二里水寨城 (俗称白虎城)。《晋书·吕纂载记》: 吕弘 “改封番禾郡公”。即此。北魏改名番和郡。十六国后凉置,治番禾县(今甘肃永昌县)。
在今浙江德清县东南,封山东南二里。《国语·鲁语下》: 仲尼云 “汪芒氏之君也,守封、嵎之山者也”。韦昭注: “封,封山; 嵎,嵎山。今在吴郡永安县也。” 《寰宇记》 卷94武康县: “嵎山在县东南三十
①金置,属闻喜县。在今山西闻喜县东七十二里刘庄冶村。②一名柳庄镇。在今江苏沭阳县东南。《清一统志·海州》:刘庄镇“在沐阳县东四十里。为往来要路”。(1)在江苏省大丰市西部。面积96.2平方千米。人口4
在今云南路南彝族自治县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15路南州: 照镜山在 “州西北二里。山前有池如镜,倒影其中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