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九九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昌乐县

昌乐县

①北魏太和二十一年 (497) 置,属魏郡。治所在今河南南乐县西北。北周为昌乐郡治。隋大业初废入繁水县。唐武德五年 (622) 复置,属魏州。六年 (623) 移治今南乐县。五代唐改为南乐县。

②唐武德三年 (620) 置,属南石州。治所在今四川宣汉县东北。八年 (625) 废入石鼓县。

③北宋乾德三年 (965) 置安仁县,不久改为昌乐县,属潍州。治所在今山东昌乐县西北十里。元至元三年 (1266) 废入北海县。明初复置,属青州府。洪武中移治今昌乐县。民国初属山东胶东道。1925年改属淄青道。1928年直属山东省。


(1)古县名。北魏太和二十一年(497年)置,治今河南省南乐县西北。属昌乐郡。隋废入繁水县。唐武德五年(622年)复置,属魏州。次年,徙治今南乐县。五代唐改名南乐县。(2)今县名。在山东省中部。属潍坊市。面积 1101 平方千米。人口59.6万。辖15镇。县人民政府驻昌乐镇。西汉置柳泉县,属北海郡。东汉废柳泉县。北宋乾德三年(965年)析北海县置安仁县于原都昌县西,旋改为昌乐县。以都昌、安乐两地名之尾字取名,寓“昌盛安乐”之意,属潍州。蒙古至元三年(1266年)省昌乐县入北海。明初复置,并徙今治,属青州府。清因之。1913年属胶东道,1925年属淄青道,1928年直属省。1945年属鲁中行政区沂山专区。1948年属昌潍地区。1981年属潍坊地区。1983年属潍坊市。地处鲁中南山地北缘,泰沂山北麓向平原过渡地带。主要河流有丹河、白浪河及汶河。属南温带半湿润气候。农产以小麦、玉米、棉花、花生、黄烟为主,特产“昌乐蜜宝”西瓜。矿产有石灰石、玄武石、花岗石、金、蓝宝石、红宝石、木鱼石、钾长石、石英、焦宝石、黏土、油页岩、膨润土等,其中蓝宝石品位高、质量佳、储量大,列全国之首。工业有建材、机械、电子、轻纺、化工、煤炭、食品等。胶济铁路、济青高速公路横穿县境北部,309国道和胶王、潍九、昌大等公路经此。名胜古迹有西周齐都营丘故城遗址及高崖水库、孤山风景区等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夏泽

    即夏谦泽。在今河北大厂回族自治县西北十五里夏垫附近。《水经·鲍丘水注》: “鲍丘水又东南入夏泽。泽南纡曲渚一十余里,北佩谦泽,眇望无垠也。” 即此。

  • 麻屯口

    在今湖北嘉鱼县南。《水经·江水注》 江水: “又东得白沙口,一名沙屯,即麻屯口也。本名蔑默口,江浦矣。南直蒲圻洲,水北入百余里,吴所屯也。”

  • 秦亭

    ①一名秦城。即春秋鲁秦邑。在今河南范县东南四十二里旧城。②即秦邑。一作秦城。在今甘肃清水县东三十里。《续汉书·郡国志》: 陇县有秦亭。《水经·渭水注》: “ (秦) 川有故秦亭,秦仲所封也。秦之为号,

  • 打罕坡

    在今贵州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西南永宁镇北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21永宁州“红崖山”条下:打罕坡“旧名达安坡,道经其上,凡十里,崎岖险峻”。

  • 虎哮坝

    在今四川犍为县南十里岷江东岸。清嘉庆《犍为县志》 卷2: “陈天佑一家死节处,今俗呼为虎号坝。”

  • 沈旦堡

    即今辽宁灯塔县西北沈旦堡。民国《辽阳县志》卷3:沈旦堡“距城六十里”。

  • 含洭县

    西汉置,属桂阳郡。治所在今广东英德市西北浛洸镇。《元和志》卷34浛洭县:“因县界洭水为名”。三国吴改属始兴郡。南朝梁天监六年(507)为衡州治。南朝陈为西衡州治。隋开皇九年(589)为洭州治。后属广州

  • 都播

    又作都波,敕勒 (铁勒) 诸部之一。在今俄罗斯萨彦岭以南、唐努山以北之图瓦省。隋时属东突厥。唐属安北都护府。《新唐书·回鹘传·都播》: 都播 “亦曰都波,其地北濒小海,西坚昆,南回纥”。

  • 不思忒

    即今阿富汗西北部布斯特。《元史·地理志·西北地附录》 有“不思忒”。

  • 安平集

    即故安平城。在今河南柘城县西南三十六里安平乡。《水经·阴沟水注》:“水又东径安平县故城北。”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