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九九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朔方郡

朔方郡

①西汉元朔二年 (前127) 置,治所在朔方县 (今内蒙古杭锦旗北什拉召一带)。辖境相当今内蒙古伊克昭盟西北部及巴彦淖尔盟后套地区。东汉时移治临戎县 (今内蒙古磴口县东北布隆淖乡古城)。永和五年 (140) 徙治五原县 (今乌拉特前旗东南)。建安二十年 (215) 废。东汉时,匈奴南单于分部众屯牧于此。后赵于朔方故城复置朔州朔方郡。前秦以后废。

②北魏置,属东夏州。治所在魏平县 (今陕西子长县东)。辖境相当今陕西子长、米脂、清涧、吴堡、绥德等县及子洲县大部地。后废。

③隋大业三年 (607) 改夏州置,治所在岩禄县(今陕西靖边县东北白城子古城)。辖境相当今内蒙古乌审旗、鄂托克前旗大部及陕西靖边县、横山县部分地。隋末为梁师都所据。唐贞观二年 (628) 复为夏州。天宝元年 (742) 复改为朔方郡,乾元元年(758) 仍改为夏州。


(1)西汉元朔二年(前127年)置,治朔方县(今内蒙古杭锦旗东北什拉召附近)。辖境约今内蒙古自治区河套西北部及后套地区。东汉移治临戎县(今内蒙古磴口县北布隆淖古城)。末年废。(2)北魏置,治魏平县(今陕西子长县东南)。辖境相当今陕西省子长、清涧等县地。北周时废。(3)隋大业三年(607年)改夏州置,治岩绿县(今陕西靖边县东北白城子)。辖境相当今陕西省大理河以北的红柳河流域及内蒙古自治区杭锦旗、乌审旗等地区。唐初仍改夏州。天宝元年(742年)复改朔方郡,乾元元年(758年)又改夏州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兀鲁回失连真河

    今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东之乌拉根果勒、舍根日机果勒。《元史·太祖纪》:“岁壬戌,帝发兵于兀鲁回失连真河,伐按赤塔塔儿、察罕塔塔儿二部。”

  • 木头城子

    即今辽宁朝阳县西南一百十里木头城镇。民国熊知白《东北县治纪要》热河省朝阳县:“木头城子位于大凌河左岸,距县市九十五里。”

  • 白泉陂

    在今湖北崇阳县西北。《清一统志·武昌府二》:白泉陂“宋张詠为县令,偃大木为堰,凿石为渠,引水入圳,灌近郭田。明万历中, 易以石”。

  • 长星沟

    又名狄水河、七星沟。在今河北曲阳县西北,东南流经定州市南合古滱水。相当今孟良河。《水经·滱水注》:“滱水又东,右会长星沟,沟出上曲阳县西北长星渚。”《清一统志·定州》“长星沟”条引《旧府志》:“狄水河

  • 三梁亭

    即古勺梁。战国赵地。在今河北望都县东。《水经·滱水注》:博水“东南径三梁亭南,疑即古勺梁也”。

  • 春秋国名。在今湖北宜城市西二十里。《左传》: 桓公十二年 (前700),“伐绞之役,楚师分涉于彭,罗人欲伐之”。又桓公十三年 (前699),“楚屈瑕伐罗,……罗与卢戎两军之,大败之”。杜注:“罗,熊姓

  • 合会县

    唐武德四年(621) 置,属东会州。治所在今山西岚县西北十五里合会村。六年(623)废。古县名。唐武德四年(621年)析宜芳县置,治今山西省岚县西合会村。属岚州。九年废入宜芳县。

  • 柴湾镇

    即今江苏如皋市北十三里柴湾乡。清光绪《江苏全省舆图》: 如皋县北有 “柴弯”。在江苏省如皋市北部、通扬运河两岸。面积66平方千米。人口5.5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柴湾,人口2000。传原有大片芦苇(俗称芦柴

  • 作重州

    唐开元后置羁縻州,属雅州都督府。治所在今四川康定县境。北宋属雅州。后废。

  • 牙母鲁克池

    即今西藏浪卡子县羊卓雍错。清《西藏图考》卷1载《西藏全图》作“牙母鲁克海”。藏语意为碧玉、草原之湖或上部牧区碧玉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