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壁山
在今浙江德清县东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1武康县:沈壁山“在县(治今武康镇)东北十五里。山有九峰,迤丽相接,昔有沈氏壁于此,因名”。
在今浙江德清县东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1武康县:沈壁山“在县(治今武康镇)东北十五里。山有九峰,迤丽相接,昔有沈氏壁于此,因名”。
在今安徽当涂县东七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7当涂县 “薛镇” 条: “又东二十里为博望镇,道出溧水县。”(1)在安徽省当涂县东北部。面积70平方千米。人口4.6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博望,人口4150。因临博
即安乐县。在今四川眉山县东北二十里太和镇。《旧唐书·地理志》:“后改通义为安洛,又复为通义。”
一名克勒底雅山。在今新疆于田县南。清乾隆《西域同文志》卷3:克勒底雅,“回语,意其来而未定之辞(言人新住此山)。旧对音为克里雅”。
即纳溪。今四川南部永宁河。《清史稿·地理志》 纳溪县:“纳谿,俗名清水河, 即永宁河下流,源出阿永番部,东流入大江。”
元至元二十年 (1283) 置,属八番顺元宣慰司。治所即今贵州贵阳市。明隆庆三年(1569) 程番府移治于此,改置贵阳府。
①明成化十三年 (1477) 置,属商州。治所在层峰驿 (今陕西商南县西皂角铺)。郭子章 《郡县释名》 陕西卷上: “曰商南者,在商州之南也。” 十七年 (1481) 徙今商南县。民国初属陕西汉中道。
在今河南南阳县南。《续汉书·郡国志》:南阳郡宛县 “有南就聚”。《水经·淯水注》: “淯水之南,又有南就聚。”
唐置,为军镇。在今四川乐山市南三十里岷江西岸。《元和志》卷31玉津县:玉津镇“在县城中”。北宋乾德四年(966)废玉津县为镇,属犍为县。元为犍为县治所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:“犍为旧治玉津镇。今治惩非镇,
又名象山。在今江苏镇江市东北八里,与焦山对峙。《元史·阿术传》: 至元十二年(1275),张世杰等以舟师驻焦山东,“阿术登石公山望之,舶舻连接,旌旗蔽江, 曰:‘可烧而走也’”。即此。古山名。在今江苏
明嘉靖二年 (1523) 置,属大同后卫。即今山西大同县 (西坪镇) 北聚乐堡乡。后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