荡山县
南朝梁置,属临贺郡。治所在今广西贺县西南。隋大业二年 (606) 废。《寰宇记》 卷161临贺县: 废荡山县 “因界内荡山为名”。唐武德四年(621) 复置,属贺州。天宝初属临贺郡,乾元初复属贺州。北宋开宝四年 (971) 废。
古县名。南朝梁置,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西南。隋大业二年(606年)废。唐武德四年(621年,一作天宝后)复置,属贺州。北宋开宝四年(971年)废入临贺县。
南朝梁置,属临贺郡。治所在今广西贺县西南。隋大业二年 (606) 废。《寰宇记》 卷161临贺县: 废荡山县 “因界内荡山为名”。唐武德四年(621) 复置,属贺州。天宝初属临贺郡,乾元初复属贺州。北宋开宝四年 (971) 废。
古县名。南朝梁置,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西南。隋大业二年(606年)废。唐武德四年(621年,一作天宝后)复置,属贺州。北宋开宝四年(971年)废入临贺县。
在今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城北十八里白沙街东。为明代木氏土司势力鼎盛时建。前为琉璃殿,建于永乐十五年(1417);后为大宝积宫,建于万历十年(1582),皆重檐歇山式建筑。大宝积宫旁有藏经楼,东北有大定
即今山东高唐县东北二十里尹集镇。清光绪《高唐州乡土志》:城东北有尹集。
清置,属霞浦县。即今福建霞浦县东南斗米。清有把总驻守。
唐建中二年 (758) 置,治所在郾城县 (今河南郾城县)。辖境相当今河南漯河市及郾城、临颍、商水等县地。贞元二年 (786) 废。元和十二年(817) 复置,长庆元年 (821) 废。唐建中二年(7
在今山西阳高县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44大同县:水寺口“嘉靖三年,大同抚臣张文锦以镇城孤弱,筑水寺口五堡,遣卒戍之”。即此。
亦名龙泉山、北山。在今北京市昌平县东南十里。山上有二龙潭,流经白浮村。元引白浮泉水为通惠河水源。《元史·郭守敬传》:“引北山白浮泉水,西折而南,经瓮山泊, 自西水门入城,环流于积水潭,复东折而南, 出
在今内蒙古巴林右旗北境白塔子古城。1988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在今天津市武清县北三十四里,北运河东沿岸北蔡乡三里浅村。清雍正年间设把总驻防。
一作穆册镇关。即今河南宜阳县西南七十里穆册关。明置巡司于此。
元置,即今湖南长沙县西北铜官。明废。元置,即今湖南省长沙市西北铜官。明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