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镇淀
在今安徽砀山县东南四十五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9砀山县:龙扒沟“明嘉靖三十八年淤,创开一派,由城东南二十五里冲三龙口。又二十里至西镇淀”。
在今安徽砀山县东南四十五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9砀山县:龙扒沟“明嘉靖三十八年淤,创开一派,由城东南二十五里冲三龙口。又二十里至西镇淀”。
唐武德四年 (621) 置,治所在上林县 (今广西上林县东南澄泰乡古城村)。辖境相当今广西上林、马山等县地。贞观八年 (634) 改为澄州。唐武德四年(621年)置,治上林县(今广西上林县南)。辖境相
即故道。自陈仓(今陕西宝鸡市东),西南行出散关,沿故道水(今嘉陵江上游)谷道至今凤县,折东南入褒谷,至汉中。长约五百多里。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:汉王元年(前206),“汉王用韩信之计,从故道还,袭雍王章
又称晒、色、色仁孜、色仁则宗。治所即今西藏萨迦县东赛乡。
1913年改珲春厅置,属吉林省延吉道。治所即今吉林珲春市。民国魏声龢 《吉林地志》: 珲春,满语 “边地之义”。1929年直属吉林省。1988年改设珲春市。旧县名。1913年由珲春厅改置,治今吉林省珲
①隋开皇十八年 (598) 改石城县置,为通州治。治所即今四川达川市。《寰宇记》 卷137通川县: “以地带四达,故曰通川。” 大业初为通川郡治。唐武德初复为通州治,天宝初为通川郡治,乾元初为通州治。
在今江苏高邮市北,跨宝应县界。即宝应湖之南部,高邮湖之北部,以界于两县之间而名。《清史稿·地理志》: 高邮州在 “高邮湖西北,一曰甓社湖,北接界首湖”。湖东有界首镇。
元置,属播州军民安抚司。治所在今贵州湄潭县东北。后废。元置,治今贵州省湄潭县东北,属播州军民安抚司。后废。
元延祐六年(1319)改仁宗潜邸怀孟路置,治所在河内县(今河南沁阳市)。辖境相当今河南修武、武陟二县以西,黄河以北地。明洪武元年(1368)改为怀庆府。元延祐六年(1319年)改怀孟路置,治河内县(今
①一名石峡口堡。明置,属山丹卫。即今甘肃山丹县东南八十里峡口村。《清一统志·甘州府》: 石峡口堡,“城周二里有奇,高三丈五尺,旧亦置驿。本朝初设守备,今改都司”。②北宋置,属湟州。在今青海乐都县西三十
在今甘肃天水市东。《史记·匈奴列传》: “秦穆公得由余,西戎八国服于秦,故自陇以西有绵诸、 绲戎、 翟䝠之戎。” 西汉置绵诸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