隆德府
北宋崇宁三年 (1104) 改潞州置,治所在上党县 (今山西长治市)。辖境相当今山西长治市及襄垣、黎城、屯留、潞城、长子、壶关、平顺与河北涉县地。金改潞州。元初复改隆德府,太宗三年(1231) 复改潞州。
北宋崇宁三年(1104年)升潞州置,治上党县(即今山西长治市)。辖境相当今山西省襄垣、黎城、潞城、屯留、长子、长治、壶关、平顺及河北省涉县等地。金复改置为潞州。元初改为隆德府,太宗三年(1231年)又改为潞州。
北宋崇宁三年 (1104) 改潞州置,治所在上党县 (今山西长治市)。辖境相当今山西长治市及襄垣、黎城、屯留、潞城、长子、壶关、平顺与河北涉县地。金改潞州。元初复改隆德府,太宗三年(1231) 复改潞州。
北宋崇宁三年(1104年)升潞州置,治上党县(即今山西长治市)。辖境相当今山西省襄垣、黎城、潞城、屯留、长子、长治、壶关、平顺及河北省涉县等地。金复改置为潞州。元初改为隆德府,太宗三年(1231年)又改为潞州。
亦作木崝关。在今宁夏海原县北。《资治通鉴》:唐大中三年(849),“吐蕃秦、原、安乐三州及石门等七关来降”。胡三省注曰:“原州界有石门、驿藏、制胜、石峡、木靖、木峡、六盘七关。”
在今四川广安县西。明曹学佺 《蜀中名胜记》 卷28广安州: “治有秀屏楼、霄汉阁,皆颜鲁公书。拟岘亭,南峰寺,皆张商英咏。”
即内蒙古伊克昭盟鄂尔多斯右翼前旗。清顺治六年(1649)置,原驻地在今内蒙古乌审旗东北阿都亥村。民国间属绥远省,20世纪40年代迁今乌审旗驻地达布察克镇。1954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。在内蒙古自治区中南
在今山西汾西县南四十里申村。《旧唐书·地理志》 晋州汾西县:“武德初,权于今城南五十里申村堡置。”即此。
在今福建泉州市西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9晋江县:石笋桥“在府西临漳门外,跨笋江上。宋皇祐初,创浮桥,名履坦。嘉祐间重修,改曰济民。元丰初修饰,曰通济。绍兴间,改作石桥。庆元中,又造二小石桥相续,以达临漳门
即今浙江舟山市普陀区西南部之六横岛。《清史稿·地理志》 定海直隶厅:“又六横山西对前仓嘴,牛鼻山扼其中。”
在今甘肃西和县南仇池山。《北史·氐传》:“汉建安中,有杨腾者,为部落大帅。腾勇健多计略,始徙居仇池,方百顷,因以为号。四面斗绝,高七里余,蟠道三十六回,其上有丰水泉,煮土成盐。”
清乾隆二十七年 (1762) 于旧武连县置,属剑州。在今四川剑阁县西南八十里武连镇。自神宣驿至此,皆栈道所经。民国设县佐。
亦作灭怯思城、麦怯斯城、麦各思城。为阿速国都城。在今俄罗斯高加索山北。《元史·太祖纪》: 十一年 (1239),“冬十 一月,蒙哥率师围阿速蔑怯思城,阅三月,拔之”。
即陕陌。在今河南陕县西南。《元和志》 卷6陕县: “陕原在县西南二十五里。”古地区名。即“陕陌”。在今河南省陕县西南。周成王时周、召二公分主之地。《括地志》:“陕原在陕县西南二十五里,(周、召二公)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