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九九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静乐县

静乐县

隋大业四年 (608) 改汾源县置,为楼烦郡治。治所即今山西静乐县。唐武德四年 (621) 为管州治,次年改为北管州治,六年 (623),改属岚州。北宋为宪州治。金天德三年 (1151) 为管州治。元省入管州。明洪武二年 (1369) 复置,属太原府。清属忻州。民国初属山西雁门道。1928年直属山西省。


在山西省中北部、吕梁山东麓。属忻州市。面积2037平方千米。人口15.9万。辖4镇、10乡。县人民政府驻鹅城镇。西汉于今县西置汾阳县,属太原郡。东汉废。隋开皇三年(583年)岢岚县来治,十八年改为汾源县。大业四年(608年)改为静乐县。《名胜志》:静乐县“以边境静乐为名”。唐武德四年(621年)析置汾阳、六度二县。属管州。六年汾阳、六度二县并入静乐县,属岚州。北宋咸平二年(999年)升静乐县为军;五年废军,自娄烦县移宪州来治。熙宁三年(1070年)废州,以静乐县隶岚州;十年复置宪州,治静乐县。金天德三年(1151年)改为管州。元承金制,仍为管州;省静乐县入州。明洪武三年(1370年)复改为静乐县,属太原府。清雍正二年(1724年)改属忻州。1914年属雁门道,1927年直属山西省。1949年属忻县专区,1958年岚县并入,属晋北专区。1961年分为原制。1961年属忻县专区,1967年属忻县地区。1983年属忻州地区。2000年属忻州市。地处吕梁山北段,汾河、东碾河、西碾河、鸣河、双路河、万辉河、岔上河、扶头会河流经境内。属南温带半干旱气候。农产以谷子、豆类、莜麦、马铃薯、高粱、玉米、黍子、油料作物为主。矿产有煤、铁、铝土、云母、水晶、石灰石、耐火黏土、大理石、长石、花岗石等。工业有煤炭、冶金、电力、化工、机械、建材、纺织、制糖等。忻碛、太宁、忻保公路经此。名胜古迹有天柱山、静居寺石窟、唐碑亭等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定辽卫

    明初置,属辽东都司。治辽阳 (今辽宁辽阳市老城)。后分中、左、右、前、后五卫。中卫,洪武十七年 (1384) 置,治辽阳城东南隅,左、右卫,洪武六年以千户所升置。前卫,洪武八年置,治辽阳城东北隅。后卫

  • 武宁站

    元置,在今广东惠来县东五十里武宁村。明改为驿。元置,在今广东省惠来县东。明改为驿。

  • 沮水关

    在今陕西勉县西北。《南齐书·氐羌传》:建武二年 (495),“氐杨馥之聚义众屯沮水关,城白马北”。

  • 冶父山

    亦作野父山、野甫山。在今安徽庐江县东北二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6庐江县:冶父山在“县东北二十里。相传欧冶子铸剑处。山比众山独尊,故曰父。峰岩峻峭,林峦森密,盘亘凡数十里。自麓至巅,几五里余。前有龙湫,

  • 朵颜卫

    明兀良哈三卫之一。洪武二十二年(1389)置,属大宁都司。朵颜卫又称“五两案”,即蒙古兀良哈部,元时此部一支由漠北徙居朵因温都儿(今洮儿河源索岳尔济山)、搠儿河(今绰尔河)一带,后置朵因温都儿兀良哈千

  • 拽剌山

    亦作夜来山、耶里山。又名庆云山。在今内蒙古巴林右旗及林西县北境。《辽史·穆宗纪上》:应历八年 (958),“秋七月,猎于拽剌山。迄于九月,射鹿诸山,不视朝”。

  • 海子潭

    在今福建南靖县西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9南靖县: 海子潭在 “县西三里。深渡、涌口二溪汇流于此,磨石、宝珠两峰对峙如壁,潭潴其间,渊深不测,引流东出,水口若门。《志》 云,涌口溪自县北金山南流,经海子潭

  • 托摩和城

    即托漠河城。在今辽宁抚顺市东。魏源《圣武记》作“托摩和城”。即“托漠河城”。

  • 耆英堂

    在今河南洛阳市旧城东旧资圣院。《宋史·文彦博传》: 彦博在洛 “与富弼、司马光等十三人,用白居易九老会故事,置酒赋诗相乐,序齿不序官,为堂,绘像其中,谓之 ‘洛阳耆英会’”。即在此。

  • 东松州

    唐武德六年(623)改江州置,治所在宜都县(今湖北枝城市)。辖境相当今湖北枝城市地。贞观八年(634)废。唐武德六年(623年)改江州置,治宜都县(今湖北宜都市)。贞观八年(634年)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