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九九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鼓山

鼓山

①即滏口。在今河北武安县南二十八里。《寰宇记》 卷56滏阳县引 《宋永初古今山川记》 云:鼓山有石鼓形二所,南北相当。俗语云,南鼓北鼓相去十五。《冀州图》 云: 邺城西有石鼓,鼓自鸣即有兵”。《魏书·地形志》: 魏尹临漳县有鼓山。《资治通鉴》: 南朝梁太清元年 (547),“虚葬齐献武王 (高欢) 于漳水之西,潜凿成安鼓山石窟佛寺为穴,纳其柩而塞之”。明嘉靖 《武安县志》 卷1: 鼓山 “在县南三十里。一名滏山”。

②一名鼓堆、古堆。在今山西新绛县西北二十二里古堆村附近。《资治通鉴》: 隋义宁元年 (617) 八月,李渊率兵 “宿鼓山”。《清一统志·绛州一》 引《绛州志》: “鼓山即鼓堆,周四里,高五丈,穹窿而圆,状如覆釜。人马践履有声,故名。”

③在今福建古田县东境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6古田县: 鼓山 “在县东百里。其西有旗山。又有马山,在旗、鼓之间”。

④即今福建福州市东南鼓山。延袤三十里,风景秀丽,为登览胜地。主峰屴崱峰,海拔969米。《方舆胜览》 卷10福州山川: 鼓山 “在闽县,有石状如鼓,故名。或云,每雷雨作,中若鼓声”。山腰涌泉寺,建于五代梁开平二年 (908),为我国东南佛教名刹,寺内存有贝叶经及明清两朝善本佛经九千部两万余册。山上自宋至清摩崖题刻一百八十余处,是福建古代石刻最多最集中的地点,有 “福州碑林” 之誉。


(1)古山名。又名古堆或鼓堆。在今山西省新绛县西北。因其穹窿而圆,状如覆釜,人马践覆有声,故名。《大唐创业起居注》:隋义宁元年(617年),李渊“宿于绛郡西北之鼓山”,即此。(2)今山名。(1)又称滏山。在河北省西南部、邯郸市峄峄矿区内。山体南北向,由石灰岩构成。主峰老石台,海拔846米。山南麓有南响堂山石窟,山腰有北响堂山石窟。(2)在福建省福州市东郊、闽江北岸。因山顶有巨石如鼓得名。别名石鼓。有屴崱、白云、鼓子诸峰,最高峰屴崱峰,俗称绝顶峰,海拔969米。是观日出之佳处。山体以花岗岩为主。《方舆胜览》福州山川:鼓山“在闽县。有石状如鼓,故名。或云每雷雨作,中若鼓声”。山腰涌泉寺,建于五代梁开平二年(908年),为东南佛教名刹。寺内存有贝叶经及明清两代善本佛经九千部两万余册。山上自宋至清摩崖题刻一百八十余处,是福建古代石刻最多最集中的地方,有“福州碑林”之誉。寺西有白云诸洞、鼓山十八景等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东乡县

    ①南朝梁置,为开巴郡治。治所在今四川宣汉县东北一百里普光乡西。西魏为石州、巴渠郡治。北周废州,改巴渠郡为三巴郡。隋属通川郡。唐武德初属通州, 三年(620)为南石州治。八年(625)州废,移治今普光乡

  • 登流眉国

    又作单马令国或丹马令国。在今泰国南部马来半岛六坤附近。南宋周去非 《岭外代答》 卷2“真腊国” 条: 其旁有登流眉国,“登流眉所产为绝奇,诸番国香所不及也”。《宋史· 外国传五》 所记咸平四年 (10

  • 十八盘关

    在今陕西周至县西南十八盘岭上,南至骆谷关十里。明正德十六年(1521)设关,并置巡司戍守。清废。

  • 芋原驿

    在今福建福州市西北。《清一统志·福州府一》:芋原驿“在侯官县西北三十里。旧有驿丞。本朝康熙三十八年裁”。

  • 左安镇

    即今江西遂川县西南九十里左安镇。明时曾移禾源巡司于此。清亦有巡司驻此。在江西省遂川县西南部、左溪河中游。面积156.5平方千米。人口3.1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塘背,人口 1000。传明代左溪河西北岸建有庵

  • 五里坝

    即今陕西西乡县东南一百八十里五里坝镇。山深林密,为南山险要之区。清设县丞驻此。民国改为县佐。集镇名。在陕西省城固县南部、牧马河上游。属大盘乡。人口300。以村傍五里长坝得名。地处川、陕古道。主产稻、玉

  • 涌 (湧) 泉郡

    西魏恭帝改西宕渠郡置,属新州。治所在涌泉县 (北周改为通井县。今四川射洪县东南洋溪镇附近)。《元和志》 卷33通泉县: “宋于此置西宕渠郡。后魏恭帝移于涌山,改名涌泉郡。” 辖境相当今四川射洪县地。隋

  • 黄湾场

    在今浙江海宁市 (硖石镇) 东南四十里黄湾乡。清乾隆初由西路盐场分设。《两浙盐法志》 卷1疆域: 黄湾场 “在海宁州 (治今盐官镇) 东二十七都十四庄旧仓地方”。

  • 公努木擦噶池

    即今西藏班戈县北孔纳木错。产白盐。《清一统志·西藏》:公努木擦噶等十一盐池“在喇萨西北七百余里。一名公努木擦噶,一名里牙尔擦噶,一名吕布擦噶,一名牙根擦噶,一名那木鄂岳尔擦噶,一名苦公擦噶,一名必老擦

  • 剥勘隘

    在今广西那坡县西南一百八十五里,为中越边境要隘之一。《清一统志·镇安府》 “平孟隘”条: “又有剥勘隘、上下盖隘,在城西。俱外连越南,有兵防汛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