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九九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三监

三监

①官名。周朝派往诸侯国的监察官员。《礼记·王制》: “天子使其大夫为三监,监于方伯之国,国三人。”②周初对殷遗邶、鄘、卫三国派驻的三大臣合称。即武庚、管叔、蔡叔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:“周既灭殷,分其畿内为三国,《诗·风》邶、鄘、卫是。邶以封纣子武庚; 鄘,管叔尹之; 卫,蔡叔尹之; 以监殷民,谓之三监。”一说为管叔、蔡叔、霍叔。《史记·周本纪》张守节《正义》引《帝王世纪》: “自殷都以东为卫,管叔监之; 殷都以西为鄘,蔡叔监之; 殷都以北为邶,霍叔监之,是为三监。”③唐朝官署合称。贞观元年 (627) 复置少府监,贞观二年变国子学为国子监,并将作监合称三监。


官署名指国子监、少府监、将作监。《旧唐书·职官志一》:“贞观元年,改国子学为国子监,分将作为少府监,通将作为三监。”

官名,佐方伯的三位诸侯。《礼记·王制》:“天子使其大夫为三监,监于方伯之国,国三人。”疏:“殷之方伯,皆有三人以辅之,佐其伯,谓监所领之诸侯也。”

猜你喜欢

  • 朝觐考察

    即“外察”。

  • 永巷长

    宦官名。东汉王国置,掌宫中婢使。秩比四百石。官名,汉诸王国置此官,掌宫中婢使。见《后汉书·百官志》。

  • 辅军中郎将

    官名。东汉献帝建安(196—220)末孙权置,以潘濬任此职,领兵。见《三国志·潘濬传》。官名,三国吴置,领兵驻守。《三国志·吴书·潘濬传》:“孙权杀关羽,并荆土,拜濬辅军中郎将,授以兵。”

  • 左领军府

    官署名。隋朝置,与右领军府同掌十二军帐籍、差科、辞讼之事。不置将军,唯有长史、司马、掾属、录事及功、仓、户、骑、兵曹参军,法、铠二曹行参军等员。又置明法,隶于法司,掌律令轻重。又统开府府(骠骑府)、仪

  • 宗令

    官名。清朝宗人府之长官。掌皇族属籍,编纂玉牒,并负责宗室、觉罗子弟的教诫、议处、议叙等事。顺治九年(1652)设,一人,以亲王、郡王充任。官名。清置,为宗人府长官,掌皇族属籍,按时修辑玉牒,奠昭穆,序

  • 大官令

    官名。即“太官令”。官名。“大”读“太”。秦汉两朝的“少府”,是供应皇室的机关(官署),其中负责饮食方面的官员有大官、汤官、官、胞人(庖人)。大官掌管膳食。《后汉书·百官志三》:“太官令一人,六百石

  • 捕兽中士

    官名。西魏恭帝三年(556)置,北周沿置。秋官府田正下大夫属官。正二命。下设捕兽下士以佐其职。隋文帝开皇元年(581)罢。

  • 章京

    满语官名。源自汉语“将军”一词。清入关前多用于武官,如牛录章京(佐领)、甲喇章京(参领)、梅勒章京(副都统)。后不限于称武官,如军机处之军机章京,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之总办章京、帮办章京、章京、额外章京,

  • 主管大内公事

    女官名。南宋初置,掌知尚书内省事。

  • 保平大夫

    太医阶官名。金朝二十五阶之第三阶,秩从四品下。官名,也是官阶名。金朝的太医官,自从四品始,以下分为(二)十五阶。从四品下,称保平大夫。见《金史·百官一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