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九九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三郎

三郎

秦汉时郎官的合称。其内涵说法不一。或谓中郎、外郎、散郎。又有议郎、中郎、散郎或郎中、车郎、户郎说。又,北魏内三郎省称。


秦汉时三种郎官的合称,至于具体指哪三种郎官,说法不一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乃行诛大臣及诸公子,以罪过连逮少近官三郎。”注:“《索隐》:三郎谓中郎、散郎、外郎。《正义》:议郎、中郎、散郎。《史记会注考证》引苏林说:三郎者,中郎、郎中、外郎。”《小学绀珠·职官·三郎》:“中郎、侍郎、郎中。”有的说是郎中、车郎、户郎。北魏时内三郎(掌玺郎、掌服郎、掌筵郎)的省称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台衮

    三公别称。古以三公比天之三台,衮即三公命服。《风俗通义·十反》: “(刘矩)三登台衮,号为名宰”。

  • 小县伯下大夫

    官名。西魏恭帝三年 (556) 置,北周沿置。亦称县伯下大夫。地官府民部中大夫属官,佐县伯中大夫掌本方事务,其下设小县伯上士、小县伯中士。正四命。隋文帝开皇元年 (581) 罢。官名。北周依《周礼》置

  • 北面边防官

    辽朝北面官类名。辽境内部族交错,专门设官镇抚、防御,统称为北面边防官,主要官衙有各都部署司、指挥使司、统军使司、详稳司、统领司、戍长司、甲马司、招讨使司、巡察司、兵马司、节制司、节度使司等。分布五京及

  • 五都大夫

    官名。战国时齐国设有五都,相当于他国的郡,除国都临淄以外,其他平陆、高唐、即墨、莒四都均具有边防重镇的性质。五都各驻有经过考选和训练的常备兵,称为“技击”或“持戟”之士。对外作战时,五都之兵常被用作军

  • 宫观都监

    见“宫观官”。

  • 功论郎

    官名。南朝宋始置,为尚书省功论曹长官。亦称功论郎中。南齐、梁、陈沿置。宋六品,梁五班,陈四品,秩六百石。资深者称侍郎,梁六班。参见“功论曹”。

  • 河渠署令

    官名。即河渠令。

  • 征欠司

    即“三司都理欠司”。

  • 胞人丞

    官名。秦置,属少府。入汉因之,为胞人长副贰,掌屠宰之事。东汉省。官名,西汉置,属少府,为胞人长之副,佐长掌宰割者。胞,通庖。见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上·少府》、《后汉书·百官志三·少府》。

  • 右骁卫府

    即唐朝十六卫之右骁卫,高宗龙朔二年(662)除府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