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九九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仪制清吏司

仪制清吏司

官署名。简称“仪制司”。明清礼部四司之一。掌诸礼文、宗封、贡举、学校之事。明洪武二十九年(1396)改仪部置。设郎中一人,员外郎一人,主事三人。洪熙元年(1425)南京礼部亦置,设官略同。清顺治元年(1644)沿置、设郎中三人,满洲二人,汉一人; 员外郎四人,满洲三人,汉一人; 主事二人,满、汉各一人; 以及笔帖式、经承等员。所属有建言科、王府科、印信科、学政科、火房等机构,办理本司事务。光绪三十二年(1906)以鸿胪寺及主客司併入。宣统元年(1909)为避帝讳改称典制清吏司。三年(1911)改隶典礼院。


官署名。明代礼部所属四司的第一司,掌诸礼文、宗封、贡举、学校等事。天子即位、天子冠、大婚、册立皇太子、妃嫔、太子妃,上慈宫徽号、朝贺、朝见、大飨,宴飨、大射、宴射、则举诸仪注条上之。视学、策士,巡狩、亲征、献俘、奏捷,若太子出阁、监国,皇子女诞生、命名,以及百官命妇朝贺皇太子、后妃之礼,与诸王国之礼等,皆颁仪式于诸司。见《明史·职官一·礼部》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省社会处

    官署名。国民党政府设置,直属于省政府。民国三十年(公元1941年)行政院公布《省社会处组织大纲》,规定各省政府得设置社会处,主管关于人民组训、社会运动、社会救济、社会福利等事宜。设处长一人,下设秘书、

  • 职内

    官名。《周礼》天官之属。一说为周朝置。主管财税收入。《周礼·天官》: “职内,上士二人,中士四人,府四人,史四人,徒二十人”,“掌邦之赋入,辨其财用之物,而执其总。以式官府都鄙之财入之数,以逆邦国之赋

  • 宛平县知县

    官名。宛平县是明清二京县之一,以知县为主官,掌一县之政,员额一人,秩正六品。清制县署设于京师地安门外迤西积庆坊,所属有丞一人,秩正七品,设署于县治大门内,后移驻门头沟,有攒典一人佐之:典史一人,掌监狱

  • 连长

    官名。春秋时齐国置。①基层行政官员。《管子·小匡》: “制五家为轨,轨有长; 十轨为里,里有司; 四里为连,连有长。”②下级军吏。《国语·齐语》: “管子于是制国”,“四里为连,故二百人为卒,连长帅之

  • 南作坊

    见“作坊”。

  • 天侯

    爵位名。为太平天国后期设置的六爵之一,简称为侯。见“六爵”。

  • 寓试

    选举制度。南宋理宗嘉熙元年 (1237) 罢牒试,凡郎官以上资序监司、知州、通判之门客及姑姨同宗子弟,以及寓居士人,由所在县给公据,依乡试法试于各路转运司,称寓试。宋代科举考试的方式之一。嘉祐元年 (

  • 须入

    官制用语。宋朝铨选制的一项规定。选人初改京官,必须先任县令,称为须入。南宋宁宗庆元(1195—1200)中,规定除殿试前三名,省试第一名外,皆须任县令。其后,又命大理评事已改官而未历县令者,并须作亲民

  • 江西道监察御史

    官名。明清都察院所属江西道之主官。掌道事。明洪武十五年 (1382) 设三至五人。后增至十人。南京都察院亦设二人。皆秩正七品。清顺治元年 (1644) 沿设。乾隆十四年 (1749) 定制,设掌印御史

  • 典琮

    官名。隋文帝所置。内官六典之一,隶尚宫,置三员,视流外二品,掌内宫琮玺器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