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九九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太师

太师

官名。①西周始置,为辅弼君王的重要大臣。相传周初与太傅、太保并号三公。《尚书·周官》:“立太师、太傅、太保。兹惟三公,论道经邦,燮理阴阳。”春秋沿置,辅导君王,执掌国政,督师征伐。战国后废。西汉平帝元始元年(后1)复置,与太傅、太保、少傅并号四辅,名为皇帝师傅,位上公,无实际职掌。新莽时亦列位四辅。名崇位尊,无实际职掌。东汉省,至末年董卓自为之,位在诸侯王上。西晋复置,因避司马师讳,改名太宰,位上公,执掌朝政,东晋南朝沿置,用作赠官,名义尊荣,无职掌,多用以安置元老勋旧大臣。参见“太宰”。十六国、北朝仍称太师,为三师之一,位在太傅、太保之上,一品。居百官之首,名位极尊。北齐后主为激赏人心,增员而授,遂不可胜数。北周改号三公,正九命。隋初复号三师,不主事,不置府僚,与皇帝坐而论道,正一品; 炀帝省。唐朝复置,为赠予德高望重元老大臣的荣衔,正一品,所施极严,玄宗天宝(742—756)以前罕有除授。唐末五代用为藩镇加官,遂至冗滥。北宋初用作宰相、亲王、使相的加官,特拜者亦不预政事。后仅加予极少数尊贵大臣,正一品。徽宗政和二年(1112)改号三公,成为真宰相之任,执掌朝政,后亦作为勋臣加官,南宋因之。辽、金、元皆作为加官、赠官之最高阶,正一品。辽、金号三师,元号三公。明、清因之,皆正一品。明初为皇帝辅弼大臣,其职至重。建文(1399—1402)间罢。仁宗复设。宣宗宣德三年(1428)命公、孤官各辍所领,专侍左右,咨访政事,几成专授,后渐成虚衔,作为勋戚大臣的加官、赠官,无职掌、无定员、无专授。因其位居三师之首,历代作为加官、赠官的最高荣典,所施极隆,大臣多不敢居其位,即身后获赠者亦极少。清朝亦然。②“太子太师”的简称。③乐官之长。殷、西周、春秋皆置。《周礼》列为春官宗伯属官,下大夫。④契丹(辽)亦用作北面官署、诸部族、宫帐、属国的高级长官官称。


1、最高武官。西周时设此官,为最高级武官,军队的最高统帅,春秋时晋楚等国沿用,战国时废。

2、辅佐国君的官,为三公之一。《尚书·周官》:“立太师、太傅、太保,兹惟三公,论道经邦,燮理阴阳,官不必备,惟其人。”注:“师,天子所师法。”贾谊《新书·保傅》谓指师道之教训。秦不置太师。汉以太师、太傅、太保为三公,掌导天子、议朝政,无所不统,故不一职为官名。西汉平帝元始元年置太师,居三公之首,位上公。王莽时以太师、太傅、国师、国将为四辅,位上公。东汉省太师、太保,只置太傅,掌导天子。《后汉书·献帝纪》:“二月丁丑,董卓自为太师。”《后汉书·刘玄刘盆子列传》:“王莽使太师王匡、国将哀章守洛阳。”晋朝避司马师讳,设太师为太宰,以后各代仍称太师。见《通典·职官二·太师》。

3、指太子太师,是辅导太子的官员。此官商周已有。西晋设太子太师,北魏、北齐也设此官,隋朝以后历代多沿置。明、清两代以朝臣兼此官,实为虚衔。参看《通典·职官十二·太子六傅》。

师、傅、保是天子或太子左右最亲近的人,负有辅导之责。据《大戴礼记》,师是传授知识的,傅是监督其行动的,保是照管其身体的,即负责天子或太子智育、德育、体育的人。

4、表示恩宠的加衔。历代大官的加衔,多以太师为最高加衔,表示恩宠至极,但无实职。唐代本无实任太师,而宋朝的藩镇纷纷加官,加至无可再加,就都称太师。辽人见唐宋皆以太师为贵,便以太师为最高官的泛称。宋朝以太师、太傅、太保为宰相亲王的加官,皆为正一品。

5、古代乐官的长官。《荀子·乐论》:“使夷俗邪音不敢乱雅,太师之事也。”

猜你喜欢

  • 叙补

    北洋政府军官、军佐任用方式之一。凡准尉立有战功,并具有少尉的学识经验,由陆军部(或海军部)考查合格,升授少尉者,称为叙补。

  • 议官

    宋朝详议官简称。谏议官的别称。《汉书·艺文志》:“杂家者流,盖出于议官。”谏官议官都掌论议。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上·郎中令》:“大夫掌论议,有太中大夫、中大夫、谏大夫,皆无员,多至数十人。武帝元狩五年初

  • 诸节

    西周各级受有符节官吏的统称。《史记·周本纪》: “(武王)乃告司马、司徒、司空、诸节。”裴骃集解引马融说: “诸受符节有司也。”泛指受节诸臣。《史记·周本纪》:“武王即位……乃告司马、司徒、司空、诸节

  • 咨议局常驻议员

    官名。清末各省咨议局议员之一种。宣统元年(1909)置。由本局议员按十分之二比例互选,任期一年。除行使一般议员权力外,得常川到局办事,协助议长、副议长处理会期外有关咨询、人民陈述等事宜。

  • 筮史

    官名。春秋战国置。掌占卜筮卦预言吉凶。《国语·晋语》: “筮史占之。”韦昭注: “筮史,筮人,掌以三易辨九筮之名。”《史记·赵世家》: “王召筮史敢占之。”官名,春秋时晋国所置的史官,掌占卜解梦。《左

  • 仪曹参军

    官名。宋徽宗崇宁三年(1104)开封府置,大观二年(1108)诸州府皆置。掌礼乐、学校、贡举等事务,正八品。

  • 人匠奥鲁总管府

    官署名。元世祖中统四年(1263)置,掌管燕京(今北京)诸色人匠。秩从四品。设总管等职。至元十二年(1275),改为大都路管领诸色人匠提举司。

  • 八思哈

    突厥语。意为“镇守者”,“达鲁花赤”的同义词。

  • 马步司

    官署名。唐朝后期河东诸镇皆置,设都虞候、判官,掌鞫讼刑狱。五代诸州沿置,改称马步院。

  • 司城员外郎

    官名。即职方员外郎,唐高宗龙朔二年(662)改,咸亨元年(670)复名职方员外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