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九九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御正中大夫

御正中大夫

官名。西魏恭帝三年(556)置,北周沿之。天官府御正司长官,正五命。周明帝武成元年(559)于其上置上大夫,遂降为副职。周武帝建德二年(573)省,以下大夫主司务,静帝大象元年(579)复置,仍在上大夫下。在皇帝左右,负责宣传诏命,参议刑罚爵赏及军国大事。颁发诏书时,须由其连署。属官有小御正下大夫、主寝上士、司服上士等。隋文帝开皇元年(581)废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判官告院

    官名。见“官告院”。

  • 炭库丞

    官名。南朝梁、陈置。参见“炭库令”。

  • 地公将军

    杂号将军名。东汉末年张角起义时,角弟自称地公将军。《后汉书·皇甫嵩传》:“角称天公将军,角弟宝称地公将军,宝弟梁称人公将军。”

  • 翊军校尉

    官名。西晋置。《晋书·武帝纪》太康元年(280): “六月丁丑,初置翊军校尉官。”唐彬自右将军征拜,地位与北军五校尉同,大驾出行时,与五校并行护驾,东晋初沿置,后罢。南朝宋置为“东宫三校”之一。武官名

  • 军民千户所

    明朝军事编制。洪武二十三年(1390)始置,其设正千户、副千户、镇抚、百户等官,同千户所。

  • 包衣大

    满语官名。意为“包衣头”。汉译为“内管领”。

  • 古列干

    蒙、元驸马名。蒙古语,意为“婿”。

  • 理藩院各司员外郎

    官名。清代理藩院旗籍、王会、典属、柔远、徕远、理刑六清吏司各以员外郎为佐官。参见旗籍等六清吏司条。

  • 重号将军

    相对于小号、杂号将军而言,用以称地位重要的名号将军,各朝所包含的将军名号不同。参见“将军”。指常设的高级将军,除负责军事外,还参予朝政,如汉朝的大将军、车骑将军、骠骑将军、卫将军等。见《汉书·百官公卿

  • 宝晋局

    官署名。清朝山西之铸钱局。顺治二年(1645)置局。雍正七年(1729)改今名。设监铸官一人,以佐贰官充任。掌理本省鼓铸事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