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九九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校书郎

校书郎

官名。东汉置,即以郎官典校皇家秘籍图书。《后汉书·杨终传》: “征诣兰台,拜校书郎。”三国魏隶秘书,八品。十六国北凉及北魏、北齐沿置。北魏属秘书省,亦称“秘书校书郎”,孝文帝太和十七年(493)定为从六品上,二十三年改九品上。北齐秘书省置十二人,著作省置二人,起居省置二人,皆九品上。多以饱学之士为之,掌整理、考校典籍,兼参预修史及修正历法之事。隋、唐秘书省及著作局皆置,掌校雠典籍,为文士起家之良选。隋初秘书省置十二人,炀帝大业三年(607)减为十人; 著作曹置二人,炀帝大业三年增至四十人,皆正九品上。唐朝秘书省置十人,著作局置二人,皆正九品上。德宗贞元八年(792)分二员隶集贤书院。弘文馆、崇文馆亦各置二人,从九品上、下不等。宋初为文臣寄禄官。神宗元丰(1078—1085)改制,复于秘书省置为职事官,员四人,从八品,掌编辑校定经籍图书,皆先试于学士院,合格者乃授。南宋时,减二人。辽朝为南面官,隶秘书监著作局。金沿置,为从七品,掌校勘秘书监书籍。元置二人,正八品,隶秘书监。


官名,掌校对书籍。前汉兰台,后汉东观,都是藏书的地方,有校书的任务,如以郎官担任,则称校书郎;如以郎中担任,则称校书郎中(参看《通典·职官八》、《续通典·职官八·秘书监》、《太平御览·职官》)。《后汉书·马融列传》:“(永初)四年,拜为校书郎中,诣东观典校秘书。”《后汉书·窦融传》:“是时学者称东观为老氏臧室,道家蓬来山,康遂荐章入东观为校书郎。”《后汉书·光武十王列传·东平宪王苍》:“帝以所作《光武本纪》示苍,苍因上《光武受命中兴颂》。帝甚善之,以其文典雅,特令校书郎贾逵为训诂。”三国魏称秘书校书郎,八品。十六国北凉、北魏北齐沿置。隋唐秘书省及著作局皆置。宋初为文臣寄禄官,后复为职事官。辽代为南面官,属秘书监著作局,金沿置,从七品。元代为正八品,属秘书监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盐仓大使

    官名。明代置于各盐场,掌盐仓的管理。

  • 掌薪中士、下士

    官名。《周礼》地官之属有委人中士二人,下士四人,掌征收野地园圃山泽的赋贡,收取薪柴、干草、果实以及所蓄积的干菜、瓜等物。北周依《周礼》置掌薪中士,正二命;掌薪下士,正一命。属地官府虞部下大夫。

  • 裘工中士、下士

    官名。《考工记》有裘氏,其职掌阙载。北周置裘工中士,正二命;裘工下士,正一命。属冬官府司皮下大夫。

  • 钟官丞

    官名。西汉置,属水衡都尉,为钟官令副贰,主铸钱。东汉省。官名,汉置,为钟官令之副,佐令掌铸钱。参看“钟官”条。

  • 宣节校尉

    官名。唐太宗贞观十一年(637)置,为正八品上武散官。宋初因之。神宗元丰(1078—1085)改制,唯蕃官蕃兵仍授,余者并罢。官名,唐代武散官正八品上授宣节校尉。见《新唐书·百官一·兵部》。宋代武散官

  • 刑部饭银处

    清代刑部内部机构。掌收储各省报解饭银及户工两部拨给饭银。各级官员及书吏的饭银各有定额,官员按月支给,书吏按季支给,各司多少不等。各役工食及杂项开支也都由本处核发。无额定职官,由尚书酌派满、汉司员各一人

  • 熟状

    文书名。宋朝,中书遇事奏对,以白纸撰状,宰相押字,执政列具姓名,经皇帝亲阅,于状尾加盖御宝,并批“依”字,然后降外施行,称为熟状。

  • 右猛贲大将军

    官名。渤海国十卫之一右猛贲长官,置一人。

  • 三等参赞

    官名。清朝三等出使大臣之属官,正五品。佐出使大臣办理交涉事务。参见“参赞”。

  • 缝工中士

    官名。西魏、北周天官府太府中大夫缝工上士佐官,正二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