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九九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都邑

都邑

政区名。都所指为:(1)大邑。《广雅·释地》: “五里为邑,十邑为都。”王念孙《广雅疏证》认为是虞夏的制度。商代畿内外就有不少都邑,西周时“”为卿大夫的采邑,其规制小于国。《左传·隐公元年》:“大都不过叁国之一,中五之一,小九之一。”(2)春秋时齐国政区,相当于郡。参见“五都”。(3)指国都。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:“江陵故郢都。”唐代有西都、东都、北都,合称三都。(4)指通都大邑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:“宛,西通武关,东受江淮,一都之会也。”邑的含义随时代而有变化。夏商时期小至村社居民聚落,大至都城,均可称为邑。小邑有十室之邑,大邑如夏都安阳称为安邑;商都亦称商邑,见《诗·商颂·殷武》。西周时邑为大夫的采邑。春秋时亦泛指国和一般城市,如《左传·桓公十一年》:“君次于郊郢,以御四邑。”此处邑所指为国:《荀子·富国》:“入其境,其田畴秽,都邑露,是贪主已。”此处邑指小于都的城市。后世常以邑为县的代称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春官大夫

    官名。南宋孝宗淳熙三年(1176)置,为太史局伎术官阶官。

  • 议曹从事史

    见“议曹从事”。官名,即“议曹从事,”详此条。

  • 观文殿大学士

    官名。宋仁宗皇祐元年(1049)始置,以宠待旧相。其后,宰相善罢而不除使相者例加此职,以罪黜免者则否。神宗元丰(1078—1085)改制,定为从二品。掌出入侍从,以备顾问,无官守,无典掌,而资望极高。

  • 南元

    明清时南省人应北闱试(即顺天乡试),中第二名者特称之为南元。因顺天乡试例以直隶本籍人为第一名,若南省人的等第实际上居最前列,也只能是第二名。因此第二名也称为元。

  • 威震将军

    见“十威将军”。

  • 卫尉卿

    官名。东汉魏晋常作为“卫尉”的尊称。南朝梁正式定为官称,十二班,位列十二卿。掌宫门宿卫屯兵,巡行宫外,纠察不法,管理武器库藏,领武库、公车司马令。陈沿置,三品、秩中二千石。北齐置为卫尉寺长官,三品,位

  • 版部

    尚书省户部别称。梁章钜《称谓录》卷一五《户部》: “《叩钵斋官制考》: 民部(户部)亦称稼部,又称版部”。

  • 安宁盐课提举司

    官署名。明朝置,治所在云南安宁州(今云南安宁县),掌该处食盐生产、税课、运销之政。设提举一人,从五品,同提举一人,从六品,副提举无定员,从七品,及各井盐课司、各盐仓大使、副使等职。

  • 熊渠将军

    官名。将军名号。南朝梁置。武帝天监七年(508)定为武职流外八班中的七班,代旧振武将军,与候骑将军同班,由乡品三品以下的寒士,寒人出任,地位很低。普通六年(525)定为武职三十四班中的五班。武官名。南

  • 后宫谷帛帅

    宫官名。南朝宋太宗定后宫百官时置。员二人,五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