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九九>历史百科>历史知识>蚕桑萃编

蚕桑萃编

书名。清卫杰撰。杰,蜀郡(治今四川成都)人。在保定蚕桑局任职期间撰写此书。十三卷。是一部较全面地总结概括蚕桑农政的农业参考书。包括:(一)“稽古”(历代诏制类、历代劝课类);(二)“桑政”(辨土类、辨水类、论耕类、桑种类、辨叶类、辨畦类、祷雨类、种椹类、辨栽类、移栽类、压插类、接博类、浇灌类、培壅类、耘锄类、修剪类、护桑类、治虫类、兼种类);(三)“蚕政”(蚕始类、蚕性类、蚕室类、蚕具类、蚕料类、蚕饲类、采叶类、审候类、易器类、留子类、浴子类、生蚁类、收蚁类、育蚁类、头眠类、 二眠类、三眠类、大眠类、上簇类、摘茧类);(四)“缫政”(缫茧类、缫具类、制茧类、煮丝类);(五)“纺政”(纺络类、纺器类、水纺类、旱纺类);(六)“染政”(染始类、染练类、料物类、色泽类);(七)“织政”(机具类、工艺类、经纬类、养樗蚕织粗细附、缎绸类);(八)“绵谱”(茧馀类、制绵类);(九)“线谱”(茧绒类、抽线类);(十)“花谱”(花卉类、花纹类);(十一)“图谱(一)”(桑器图类、蚕器图类、纺织器图类);(十二)“图谱(二)”(桑图咏类、蚕图咏类、纺织图咏类);(十三)“图谱(三)”(豳风图咏类、四时图咏类);卷首有“纶音”。该书较全面地记载了从栽桑养蚕到织染成布全过程的各工序,并对不同地区的不同工艺,都分别予以描述、说明,对推广普及中国农桑技术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匡谬正俗

    书名。唐颜师古撰。八卷。师古以世俗之言多谬误,乃依经史匡正,故名。书未成而卒。永徽二年(651),子扬庭编成。前四卷凡五十五条,论诸经训诂音义。后四卷凡一百二十七条,论诸书字义字音及俗语相承之异。考据

  • 慕容

    鲜卑族的一支。以部为氏。东汉末居于右北平、上谷塞外。魏景初二年(238),首领莫护跋从司马懿征辽东公孙渊有功,受封率义王,徙居棘城(今辽宁义县西北)以北。曾孙慕容廆迁至徒河青山(今义县东北),旋又迁回

  • 都里镇

    在今辽宁大连市西南老铁山东。唐贾耽《四夷道里记述》:登州(治今山东蓬莱市)东北海行,“北渡乌湖海,至马石山东之都里镇。”其地原有唐崔忻奉使往渤海册拜大祚荣后,回程经都里镇所立《鸿胪井》石碑。

  • 六月霜传奇

    书名。剧本。署古越赢宗季女著。清光绪三十三年(1907)由改良小说社刊行,系为秋瑾鸣冤之作,共十四出,另附秋瑾遗文和各报哀词各一卷。旋改编为同名小说,共十二回。

  • 信阳长台关楚墓

    战国时楚国墓葬。位于河南信阳北长台关小刘庄西北冈。包括一、二号两座大型木椁墓。一号墓于1957年发掘,墓圹呈长方形,东西长14.5米,中宽12.3米,深10.35米,东边有平面长14米的斜坡墓道。圹壁

  • 棉花图

    书名。清方观承主编。撰于乾隆三十年(1765)。是关于棉花种植、纺织技术的图谱。共有图十六幅。内容包括:播种、灌溉、耘畦、摘尖、采棉、拣晒、收贩、轧核、弹花、拘节、纺线、挽经、布浆、上机、织布、练染。

  • 史游

    西汉人。元帝时曾任黄门令。编撰《急就篇》,以韵语编次日用杂字,供童蒙诵习识字。

  • 协理事务前锋参领

    官名。清代前锋营置,康熙三年(1664)定员左、右翼各一人,为前锋统领办事官,由统领于本翼前锋参领内选拟引见充补,掌章奏文移之事。设协理事务前锋侍卫,左、右翼各一人以佐其事。

  • 邹守益

    1491—1562明江西安福人,字谦之,号东廓。正德进士。出王守仁门,授翰林编修,不久因直言罢归。后赴赣谒王守仁,讲学赣州。又参与平宁王朱宸濠之变。世宗即位,复官。一度谪为广德州判官。建复初书院,与学

  • 唐昭宗

    867—904即李晔。唐代皇帝。公元888—904年在位。初名杰,又改名敏。懿宗第七子。僖宗同母弟。初封寿王。僖宗死,为宦官杨复恭等拥立。颇有兴复之志。时朋党倾轧,宦官擅权,藩镇跋扈。宰相崔胤谋借藩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