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九九>历史百科>民族起源>凤鼻头文化

凤鼻头文化

台湾先民新石器文化遗址。主要分布在台湾中南部海岸与河谷盆地。其中高雄县林园乡凤鼻头遗址为代表,故名。学者根据时间顺序和遗物特征分为三个层序:(1)印纹红陶文化层,其年代约为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500年,出土遗物以细质红陶为代表,器皿多为手捏制成。器身印上绳纹或席纹。伴随陶器出土有石锄、石斧、石锛、石刀、石磨等一整套农业生产和粮食加工工具。此外还有大量石镞、石网坠,反映出渔猎在他们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;(2),黑陶文化层,其年代为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初叶,出土遗物以素面和刻划纹黑陶为代表,器皿有慢轮痕迹。石器磨制更加精致;(3),灰黑陶文化层,出土陶器以印纹灰黑陶为主要特征,纹饰以方格为主。这一文化层后期有刃石器已不多见,普遍发现铁器,明显受大陆汉族移民的文化影响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随缺箭丁

    参见“随丁”(2134页)。

  • 莫曳皆部

    靺鞨诸部之一,后为黑水靺鞨16部中的一部。《新唐书》接窟说部后称,“稍东南行十日得莫曳皆部”,史界对“稍东南”指从黑水部还是窟说部理解不一,所在今有众说,一说约在今库页岛东南部,一说在库页岛南部和锡赫

  • 莫朗

    珞巴族阿帕塔尼部落方言译音,旧时祈求丰收的仪式名称。珞巴族习俗,流行于西藏自治区西巴霞曲流域。每年春耕开始前,以村为单位,在巫师的带领下,穿着节日服装的青少年男子,在一定范围内,到各村游行,在路过庄稼

  • 贞元交钞

    见“交钞”(875页)。

  • 内八旗

    参见“外八旗”(575页)。

  • 喀尔喀车臣汗部左翼后旗

    清外蒙古诸旗之一。牧地东至鄂尔布勒山接本部左翼右末旗界,西与南接达理冈爱牧场界,北至乌兰温都山接本部中前旗界。有佐领二个半,会盟于克鲁伦巴尔和屯盟。康熙二十七年(1688),硕垒汗孙车棱达什率众附清,

  • 大封民国

    唐代南诏后期国名。因避唐讳,又作“大封人国”。南诏国第十二世王蒙隆舜于唐乾符四年(877),嗣王位,五年,改南诏国号为大封民国,又改元贞明、承智、大同、嵯耶。隆舜卒,子舜化贞继位。天复二年(902),

  • 媒山

    土家族的猎神。女性,又名梅山、梅嫦。传说有一猛虎危害乡里,此女英勇过人,与虎搏斗,与虎同亡,为民除害。被后人奉为猎神。每逢土家族猎人出猎前必祭祀。因其与虎搏斗牺牲时,衣服被虎抓破,故神位均设在偏僻角落

  • 伊喜当增旺扎拉

    19世纪末著名蒙医。原籍察哈尔,7岁到鄂尔多斯郡王旗公昭庙。自幼学医,精通蒙、藏文,善诗文。从38岁起,周游蒙古各地行医。以藏文著《珊瑚验方》(藏文名《朱如道沙拉》),以治疗各科疾病为主要内容,兼叙药

  • 白扎尔的族

    藏族部落名。在青海省互助县境内,又称北扎尔的族、卜扎尔的族或小扎尔的族。自称抓什德。明朝时,和巴沙、昝咂等族活动于互助地区,居牧红崖沟脑,有城堡及庐室。万历(1573—1620)年间,同当地土族、藏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