忽失河卫
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。正统(1436—1449)后所设。《满洲源流考》作呼济河卫,并说清代宁古塔城(今黑龙江省宁安县)南300里有呼济河。
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。正统(1436—1449)后所设。《满洲源流考》作呼济河卫,并说清代宁古塔城(今黑龙江省宁安县)南300里有呼济河。
元代吐蕃官员。地理志学家。女真蒲察氏人。初,元世祖以为论黄河之源者,皆以汉代张骞、唐代刘元鼎之说为据,然2人皆不能直抵其处而究其极,以都实曾三入吐蕃,兼悉数种语言,遂授为吐蕃等处招讨使,秩正三品,往探
又称哈拉墩。位于今新疆库车县城东。为汉龟兹国都城延城、唐龟兹国都城伊罗卢城遗址,唐安西都护府治所。城周约7公里,城垣近方形,残垣东、南、北三面断续尚存,分别长约1446米、1809米,高2米至7米不等
渤海王国置。为东平府依郭州,领县不详(史只载东平府辖5州共18县)。州治故址即今黑龙江省密山县东南临湖村西废墟,有在该省依兰县附近等说(详“东平府”)。辽灭渤海后废,其民似被辽太祖迁至今辽宁新民县至开
见“鞑靼”(2488页)。
古越人及其后裔壮侗语族诸民族习俗。亦称徒跣、跣行,俗称打赤脚。流行于古代百越民族地区及今南方各地。此俗即一年四季“打赤脚”,很少穿鞋或木履。是适应南方气候温暖及多雨、多稻田的环境特点。《韩非子》卷7载
藏语音译,即青稞酿成的酒。故俗称青稞酒。藏族人民非常喜欢的一种传统饮料。流行于西藏、四川、云南、青海、甘肃等地藏区。制法:将青稞煮熟,待降温后,加酒曲,装入容器,密封,使其发酵,2—3天后,加入清水,
1722—1797清代学者。江苏嘉定(今上海市)人。字凤喈,号礼堂,又号西庄。乾隆进士,授翰林院编修,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。乾隆二十八年(1763),解官居苏州,不复出仕。早年研治经义,长于小学,通
明代石碑。全称“敕修奴儿干永宁寺碑”,亦称“奴儿干永宁寺碑”。立于黑龙江下游东岸奴儿干都司官署所在地特林村以北江岸石岩上(距入海口约150公里)。碑有两块:一为明永乐十一年(1413)明钦差亦失哈等巡
明代东蒙古阿苏特部塔布囊(女婿)。一称大哥子。据传为明英宗子。据蒙文史籍《蒙古源流》等载,正统十四年(1449),明英宗为瓦刺所俘,交由阿苏特部领主阿里玛丞相(阿鲁台子)监护,配其女摩罗札嘎图,生朱泰
即“驼鹿”(1554页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