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九九>历史百科>民族起源>月氏

月氏

①西域古族名。一作月支。周秦至汉初,游牧于敦煌、祁连间。其族属,《魏略·西戎传》称其为羌,《旧唐书》谓其为戎。学术界则众说纷纭:有突厥说、雅利安人说、伊朗族说等。王国维认为《逸周书·王会解》中的禺氏,《穆天子传》中的禺知或禺氏,即其族裔。秦汉之际,势强,曾击溃乌孙,胁迫匈奴,匈奴头曼尝送长子冒顿为质。西汉文帝三年(前177)至四年,为匈奴冒顿单于所破,其大部西迁塞种地区(今新疆西部伊犁河流域及其迤西一带),称大月氏。未西迁部分,则移居南山(今祁连山),与羌人杂居,称小月氏。汉文帝后元三年(前161)左右,大月氏因遭匈奴驻老上单于与乌孙夹攻,被迫南下,建王庭于阿姆河北。后越过阿姆河,占领大夏,遂定居之。公元一世纪中叶,建立贵霜王国,都蓝氏城。居民逐渐定居,从事农业、商业。小月氏于汉武帝元狩二年(前121)霍去病定西河地时,出山与汉人杂居。后称“湟中月氏胡”,共有七大种落,胜兵9000余人,游牧于湟中、令居一带。另有数百户驻牧于张掖附近,称“义从胡”。其语言、生活习俗等与羌人相近。河西及金城(今兰州)诸守将部下,多有小月氏士兵。此外,塔里木盆地南缘,沿昆仑山至葱岭一线,亦有许多月氏部落存在。 ②(?—前123)故匈奴相国。汉武帝元朔二年(前127),归附汉朝,受隆重礼遇,被封为亲阳侯,赐食邑680户。六年(前123),因坐谋反罪被斩。爵除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恩龄

    ?—1866清中叶官员。满洲正红旗人。姓哈达瓜尔佳氏,字楚湘、述园、知园。由兵部笔帖式历官淮安府知府,升淮阳兵备道兼理河务。道光二十三年(1843),因病回旗。著有《正红旗满洲哈达瓜尔佳氏家谱》和《知

  • 胡禄居

    见“胡禄屋阙部”(1582页)。

  • 卡尔帕克

    新疆柯尔克孜族传统毡帽。意为白色毡帽。顶端缀有一穗火红缨络,卷沿镶一条黑边。形制因部落和年龄不同而略显差异。天山山区的柯尔克孜人帽不开口,帕米尔高原的柯尔克孜人帽前后开口。老年帽一般不绣花、不缀缨络或

  • 多内

    ?—1659清朝武官。蒙古正蓝旗人。喀尔诺忒氏。世居喀喇沁地方。初任护军校。顺治十一年(1654)征广东,击南明安西王李定国于新会县,败之于广西横州江岸。以功授云骑尉。十五年(1658),从征南明军于

  • 科布多政务总册

    书名。清富俊著。嘉庆四年(1799)成书。不分卷,列城池、官职、外藩、事宜、仓库、军台、卡伦、屯田、游牧、牧厂诸门。史料多取之档册,体例仿《新疆事宜》。是研究科布多地区部落、旗佐、驻防、屯牧配置的珍贵

  • 保合

    即“保和”(1681页)。

  • 捞龙卵

    朝鲜族民间传统岁时习俗。亦称“捞龙子”。流行于延边等地区。现在,此俗已消失。据朝鲜李朝洪锡谟《东国岁时记》上元条载,正月十四日夜,“待鸡鸣,家家持瓢争先汲井华水,谓之捞龙卵”,李朝金迈淳《洌阳岁时记》

  • 东蒲类王

    匈奴王。名兹力支。原驻牧车师六国之一蒲类(今新疆巴里坤湖附近)以东,以驻地为封号。约汉宣帝神爵二年(前60),率部众1700余人归附汉西域都护郑吉,被安置于车师后王庭以西之乌贪訾离(今新疆准噶尔盆地西

  • 传统彝文

    我国彝族的传统文字。俗称老彝文,旧称“罗罗文”,史称爨文、韪书等。彝文属于表意文字,从形体上看,与汉字有相近之处,但它不是从汉字演变出来的。彝文起源于何时,众说纷纭,但学者们一般认为彝文创始非一人一时

  • 席伯

    见“锡伯族”(2364页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