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马岗
亦作偏马喀温、白马杠、白马棍、白马归,藏语音译,意为“庄严的莲花”。古地名。在今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境内。为著名的佛教圣地。成书于14世纪的著名藏文经典《甘珠尔》里有“佛之净土白马岗,圣地之中最殊胜”的记载。有大、小之分:大白马岗藏语为“白马岗钦”,包括今墨脱全境;小白马岗藏语称“白马岗穷”,指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的南迦巴瓦峰周围,如加热萨、甘代一带。又据佛教徒传说,白马岗为金刚圣母的仰卧圣体,南迦巴瓦峰为其头部,仰桑曲为其阴部。历史上朝圣者络绎不绝,曾吸引大批门巴族、珞巴族迁此定居。
亦作偏马喀温、白马杠、白马棍、白马归,藏语音译,意为“庄严的莲花”。古地名。在今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境内。为著名的佛教圣地。成书于14世纪的著名藏文经典《甘珠尔》里有“佛之净土白马岗,圣地之中最殊胜”的记载。有大、小之分:大白马岗藏语为“白马岗钦”,包括今墨脱全境;小白马岗藏语称“白马岗穷”,指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的南迦巴瓦峰周围,如加热萨、甘代一带。又据佛教徒传说,白马岗为金刚圣母的仰卧圣体,南迦巴瓦峰为其头部,仰桑曲为其阴部。历史上朝圣者络绎不绝,曾吸引大批门巴族、珞巴族迁此定居。
青海省方志。近人姚钧(1886—1968)字衡甫,甘肃天水人)撰。4卷。卷首附《创修贵德县志序》、《贵德县邑乘序》、《凡例》,卷1天文志,卷2地理志,卷3人文志,卷4艺文志。该书虽史实多有疏略舛讹,编
即“寻阁劝”(932页)。
契丹语,为一地方单位※石烈(相当于“县”,或“乡”)的名称。契丹开国初,创※宫卫制(斡鲁朵),诸宫卫与部族下置石烈。速古为※伯德部下之一石烈。
藏族部落名。在青海省兴海县东北部,北连共和县,东南临黄河,南抵大河坝河,西接夏卜让千户部落。为清朝后期从黄河南迁至黄河北的“环海八族之一”,原有8个小部落,后与外来14个部落合称为拉日德部落。1916
? —526北魏末各族大起义首领之一。敕勒(丁零)人。原为北镇五原(治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北)边民。孝昌元年(525)六月,沃野镇匈奴人破六韩拔陵起义受挫后,降魏的20余万六镇义军分散于冀、安、瀛等州就食
清代官员。满族。字慎修。初为翻译生,由户部改部选知县。精于医术,著有《厚德堂集验方萃编》4卷。
古地名。一作五国头城。辽代女真五国部头部越里吉(一说为盆奴里)首领驻地,五国部节度使亦驻节于此。金为胡里改路治所,元为胡里改军民万户府治所。在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境;但一说在伯力(前苏联哈巴罗夫斯克),或
见“卢国”(549页)。
唐时疏勒王。仪凤(676—678)时,其国为吐蕃破。开元十六年(728)唐朝遣大理正乔梦松摄鸿胪少卿册其为疏勒王,后事迹不详。
见“六镇”(382页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