党项羌部落名称。原居今青海省东南部黄河河曲和四川松潘以西山谷地带的党项羌,因唐初吐蕃兴起,大部分被迫迁至今甘肃、宁夏、陕北一带。迁夏州(今陕西靖边县)一带的党项羌部落,因其地平沙漠漠,为南北朝时期赫连
书名。以后金天聪元年(1627)至康熙三十五年(1696),处理蒙古事务陆续发布的152条法令汇编而成。乾隆五十四年(1789)又补充汇编成209条。嘉庆十六年(1811)理藩院尚书庆桂奏请修改,经3
元朝法酒。蒙古语音译。用以处死“犯人”。据叶子奇《草木子》记载,“法酒,用器烧酒之精液取之,名曰哈剌基”。该酒从葡萄酒中炼制,色清如水,冬不结冰,故以是否结冰辨其真伪。有剧毒,“饮之则令人透液而死”。
古代氐人所织的布。氐人有麻田,善于织布。利用麻缕,织为异色相间的“殊缕布”。《说文解字》云:“絣,氐人殊缕布也。”东汉时,这种布已为中原人士所习知。
渤海王城赴日本的通道。为渤海五条对外交通干线之一。包括陆路、水路两段,陆路因王城迁徙可分为前后两期,前期从“旧国”(今吉林省敦化县敖东城)出发,经和龙、延吉进至珲春县境;后期从王城(今黑龙江省宁安县东
清代新疆维吾尔族地方官名。又译巴吉格尔伯克。维吾尔语。职司管理税务。乾隆二十四年(1759)定为六、七品。光绪十三年废(1887)。参见“伯克制度”(1091页)。
参见“纳龙达”(1268页)。
?—1030兴辽国创建者。渤海始祖大祚荣裔孙(一作七代孙,似误)。辽东京(今辽宁辽阳市)人。初仕辽,官至东京舍利军详稳。因户部使冯廷休、韩绍勋“相继以燕地平山之法”绳辽东,民不堪命,遂于辽圣宗太平九年
清代宫廷歌舞。为“庆隆舞”之文舞。源自满族传统民间歌舞“空齐舞”。一般在除夕、上元节等重要节日宴享时举行。舞时选侍卫之狷捷者10人,俱着一品朝服于庭院而舞。歌者着豹皮、貂帽。以满语奏歌,敷陈国家忧勤开
即“温宿”(2281页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