舆
见“呼都而尸道皋若鞮单于”(1393页)。
见“呼都而尸道皋若鞮单于”(1393页)。
清代驻西藏边界的藏族僧俗官员。分边缺营官、大缺营官,均五品;中缺营官,六品;小缺营官,七品。因驻地与外藩接壤,有约束民众、稽查出入之责。乾隆五十八年(1793)规定:边缺营官于任期3年内,办理妥善,驾
见“太石”(272页)。
藏传佛教格鲁派(黄教)寺院。藏名“绛钦却科林”,意为“大慈法轮寺”。地在甘孜州理塘县。明万历八年(1580),由三世达赖锁南嘉措创建。寺院雄伟,有殿堂400余座,内藏文物甚多,著名的丽江理塘版大藏经及
云南小乘佛教四大教派之一。流行于云南德宏、保山等地。为部分傣族、布朗族、德昂族所信奉。其特征是可杀牲和饲养鸡、猪。僧侣分为帕(沙弥)、都(比丘)、祜巴(都统长老)、沙密(沙门统长老)、僧伽罗阁(僧主长
清代新疆维吾尔族伯克。乌什人。喀什噶尔(今喀什)阿奇木伯克噶岱默特孙,※阿布都喇璊子。乾隆二十四年(1759),清军平定布拉呢敦、霍集占叛乱,授二等台吉。四十一年(1776)父死,受命袭公品级。越二年
渤海王国置。为率宾府所辖3州之一。州治故址在今绥芬河下游双城子(前苏联乌苏里斯克),但亦有他说:或说为双城子对岸的克拉斯诺雅尔山城;一说在今黑龙江省东宁县附近或说即大城子;旧有说在长白山鄂多理城(即今
西周时楚国第一代君王。※鬻熊之曾孙。周成王(约公元前1063—1027年在位)时,以曾祖事周文王功,封以子男之田,姓芈氏,居丹阳(今湖北秭归县东南)。事周,贡献苞茅、桃弧棘矢和守燎。因地瘠民贫,奋力拓
即“笔写契”(1883页)。
唐吐蕃官名。藏语音译,意为“军官”,即“军事长官”,或译作“武官”。为吐蕃“七官”之一。职能是“与敌人搏斗,以锐利武器镇摄敌方,使我方取胜”。从《德乌佛教史》看,吐蕃“五如”之“如本”(翼长)同时身兼
我国朝鲜族使用的语言。因和阿尔泰语系诸语言有许多共同的特征,不少学者主张将其归入阿尔泰语系。国内主要分布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,在吉林其它地区及黑龙江、辽宁等地也有分布,使用人口近200万(199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