野咥
见“乙失钵”(4页)。
见“乙失钵”(4页)。
召庙名。亦称王爷庙。位于内蒙古敖汉旗萨力巴乡乌兰召村。清咸丰年间兴建。建筑面积900平方米,有殿堂、庙舍25间。建筑为歇山转角形式。寺内喇嘛最多时有30余人。1947年时寺庙衰微,已无宗教活动,仅有房
见“阮里河卫”(933页)。
僚人的一支。唐宋时南平地区僚人的总称。以居地为族称。又称板楯七姓蛮、※渝州蛮。相传为※賨民(或板楯蛮)之后裔。分布在今四川巴县东南,南川一带。有部众4千余户。南朝陈祯明年间(587—589),渠帅宁猛
清代外札萨克旗之一。乾隆十八年(1753),汗车凌族子巴尔率众归清。十九年,封札萨克一等台吉,建旗。初驻牧扎克拜达里克(喀尔喀赛音诺颜部内)。继迁额克阿喇勒、额尔齐斯。二十三年(1758),定牧于科布
见“忽察”(1486页)。
?—652沙陀首领,也称处月酋长。永徽二年(651)十二月,继突厥阿史那贺鲁(唐瑶池都督)举兵反唐后,杀宣慰使单道惠,引兵据牢山,与贺鲁相呼应。次年春,为弓月道总管梁建方、契苾何力等击败,夜遁被擒杀,
蒙古部落分支名。清代呼伦贝尔卫拉特人专称。伊克明安台吉巴桑、阿卜达什族裔。初居准噶尔。乾隆十九年(1754)、二十年相继附清,附辉特部,驻牧塔米尔(一作塔密尔)。二十二年(1757),因拒不附阿睦尔撒
①(1697—1758)卫拉特蒙古杜尔伯特部台吉。又作策凌、汗车凌。号特固斯库鲁克达赖汗。绰罗斯氏。鄂木布岱青和硕齐曾孙。初为准噶尔部二十一昂吉之一,游牧于额尔齐斯河流域。乾隆十年(1745),噶尔丹
东汉元初四年(117),赵嶲羌、夷因“郡县赋敛烦数”,“长吏奸猾,侵犯蛮夷”,卷夷、大牛种封离等夷羌起兵,杀遂久(今云南丽江)令,永昌、益州及蜀郡羌夷响应,众至10余万,破20余县,杀长吏,焚邑郭。诏
见“金山”(1469页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