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九九>历史百科>民族起源>锡伯族

锡伯族

中国少数民族之一。主要分布于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、辽宁、吉林、和黑龙江等省区。人口172847人(1990)。“锡伯”为本族自称。词义一说为“瑞兽”,或“带钩”;一说是地名。族源说法不一:一说为鲜卑后裔,出自东胡系;一说源于室韦,为通古斯族不同部落结合而成;一说为女真后裔,与满族同源。目前多力主第一说,以室韦、须卜、犀纰、席伯、西伯、失比、喜伯、师比、席北、史伯、西僰皆鲜卑音转。据载,其先世初居大兴安岭鲜卑山一带,魏晋南北朝时因战乱影响,众渐南移,其中一部分仍析居嫩江、绰尔河、松花江流域一带。明代隶于蒙古科尔沁部。17世纪中叶以前,相继居住于墨尔根(今嫩江)、齐齐哈尔和伯都讷(今吉林扶余市)等地。满族兴起后,部众被编入满洲八旗,发往东北三省及北京等地驻防。18世纪中叶,清朝政府平定准噶尔及大小和卓木之乱、统一西北地区时,为巩固西北边防,于乾隆二十九年(1764),遣其兵1000人,合眷属共4000余人,自盛京徙居伊犁,编成7牛录,称为锡伯营。其人原为打牲部落,主要从事狩猎和游牧,西迁后逐步转向农业。为发展生产,嘉庆七年(1802),营总管图默特在广大兵民支持下,主持开凿总布察尔大渠,引伊犁河水灌田,为新疆的农业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。19世纪20年代,张格尔发动反清叛乱,该营官民,与新疆各族人民密切配合,予叛军以沉重打击。在喀尔铁盖山战斗中还生擒 张格尔。六十至七十年代,沙俄扩张主义势力和阿古柏侵入新疆时,曾多次协同清军,英勇奋战,为收复伊犁和南疆立下战功。1944年,伊犁、塔城、阿勒泰三区革命爆发,察布查尔锡伯族人民组织骑兵,连积极参加斗争,为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和迎接新疆和平解放而努力。居住于东北的锡伯族人,在反对日本侵略者及反封建的斗争中,也屡建殊勋。1946年和1949年,两地锡伯人分别获得解放。新疆锡伯族因居住集中,仍操锡伯语,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满语支。有以满文为基础创制的民族文字。东北地区的锡伯族原通用满文,后改用汉文。多信仰萨满教、喇嘛教。解放后为贯彻党的民族政策,在新疆原宁西县建立察布查尔自治县,进行一系列社会改革,经济、文化发展迅速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列周道

    辽东丹国大臣。渤海人。一作列周义。渤海国亡后仕于东丹国,官南海府都督。后唐清泰二年(东丹甘露十年,935)十二月(一作十一月),奉命朝后唐,贡方物。翌年二月,后唐授以检校工部尚书,旋返归。

  • 黑狱

    藏传佛教名词术语。《元史·释老传》载:西番僧“若岁时祝厘祷祠之常,号称好事者”,“有曰黑牙蛮答哥,华言黑狱帝主也”。梵文krisnayamantaka,译为“黑狱帝主”,举行密宗法事时向此神祈求招福消

  • 小策凌敦多克

    见“小策凌敦多布” (153页)。

  • 中山

    ①地名。今河北定县。西汉高帝建中山郡,治卢奴(今定县)。景帝三年(前154),改为国。北魏复为郡。后燕燕元三年(386),燕王慕容垂称帝,定都于此。永康二年(397),慕容宝为北魏所败,退出中山,徙都

  • 赛里

    女真语音译,《金史·国语解》谓“安乐”之意。金代女真族人有以此命名者,如※完颜宗贤本名赛里,完颜斡鲁之子亦名赛里。

  • 蛮葛

    契丹语,一地方单位名称。为※宫卫制(斡鲁朵)下一※抹里(相当于“乡”,或“乡”下一级单位)名。辽置十二宫。蛮葛为辽世宗※积庆宫下之一抹里。

  • 巴穆布尔善

    ?—1669清初将领。满族,爱新觉罗氏。清太祖※努尔哈赤孙,辅国公塔拜第四子。崇德元年(1636),从太宗皇太极征朝鲜,败朝鲜兵于陶山。四年(1639),袭兄额克亲三等奉国将军爵。顺治元年(1644)

  • 土把事

    官名。始于元代,为土知府帐下小土官。明代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,如四川省马湖土府、龙州,云南省寻甸军民府,以当地头目充任此官,协助土知府作诸杂事。

  • 骨咄

    西域古地名。见《新唐书·西域传》。《隋书》作诃咄。《大唐西域记》作珂咄罗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作骨咄施。《册府元龟》作骨吐。或译胡塔梁。大业十一年(615)向隋遣使贡献。龙朔元年(661)唐以骨咄施沃沙

  • 末哥

    1215—1260蒙古国宗王。又译穆哥、木哥、莫哥等。孛儿只斤氏。※成吉思汗孙,※拖雷子。元太宗八年(1236),随汗子阔端进军四川,受命由阴平郡入蜀,配合诸军攻占成都。定宗后海迷失称制三年(125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