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九九>历史百科>民族起源>高句骊

高句骊

古族名与古国名。省称句骊,《魏书》等作高句丽。公元560年北齐废帝封其王为高丽王,自此亦称高丽。为古貊族一支,有说即《周书·王会解》中之高夷。汉武帝破卫氏朝鲜后,以高句骊地因其名置县,归属玄菟郡。传说,西汉元帝建昭二年(公元前37),夫余王子朱蒙等逃至沸流水(今浑江),在今辽宁桓仁县境建国,号高句骊,故史又载其“出于夫余”。平帝元始三年(公元3年)迁都国内城(今吉林省集安县城)。南朝宋文帝元嘉四年(427),移都今朝鲜平壤。初有今浑江流域和鸭绿江上游一带,盛时东临日本海,西达辽河,北至今吉林省珲春县和松花江上游,南大体有朝鲜半岛汉江以北及辽东半岛地。内分消奴、绝奴、顺奴、灌奴、桂娄5部。初以消奴部为王,后由桂娄部取代。官有大对卢至古邹大加等12级、产金、银,有绸锦、细布和粮谷等,以“果下马”著于世。汉魏时,社会内已有“大家”、“下户”之分,“大家不佃作,坐食者万余口,下户运担米粮鱼盐供给之”。居依山谷。民好歌舞,喜奕、投壶、蹴鞠,有厚葬、服丧、祭天、杀牛观蹄卜吉凶等习俗。有语言,无文字,通用汉文,喜读儒家经典。无牢狱,初有罪“诸加”议处之,后规定:“叛者丛炬灼体,乃斩之,籍入其家。降、败、杀人及剽劫者斩,盗者十倍取偿,杀牛马者没为奴婢”。与历代中原王朝交往密切。曾先后东并沃沮,北逼靺鞨南部部落臣属之,南与新罗、百济争战,西掠辽河东西居民,致使隋唐王朝多次对其用兵。唐总章元年(668),为唐将李绩所破,国亡。传28王,历705年。其民或被唐徙置江淮、山南等地,或奔新罗,或散奔突厥、靺鞨,留居故地者后多加入渤海。10世纪末,在新罗境内的后裔再度兴起,918年,在王建领导下建高丽国,935年并新罗,次年灭后百济,统一朝鲜半岛大部地区。生活在这一区域的原高句骊(高氏高丽)、新罗、百济等国居民,渐融合为高丽族。今朝鲜族为其后裔。

附:高句骊国迁都平壤前诸王世系

猜你喜欢

  • 诺雷

    部落名。又作诺罗部、努牙喇部、耨野勒部、禄耶勒部、努业勒部、努雅勒部、卢业勒部、卢日热部、闹雷部、努烈部、鄂伦部,皆诺雷之转音。满语,“流荡不定”意。其地河水弯曲,河床较浅,水涨时,经常改道,故名。地

  • 关于杜尔本一卫拉特人的故事

    书名。一称“四卫拉特史”。卫拉特蒙古和硕特部诺颜巴图尔乌巴什丘缅著。原著为托忒文。成书于清嘉庆二十四年(1819)。书中叙述卫拉特各部源流、皈依藏传佛教格鲁派(黄教)经过、喀尔喀乌巴什珲台吉攻掠卫拉特

  • 尉迟婆缚婆

    见“李圣天”(1029页)。

  • 若友

    即“药卢”(1602页)。

  • 卡宛

    又称“帕耗”。傣语音译,意为“寺奴”。解放前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地区对佛寺内奴隶的称呼。其来源有因欠佛寺钱粮无力偿还而卖身,也有因犯了宗教法规被罚为奴,还有一部分是生活无靠投奔寺院而沦为奴隶。在佛寺内不仅

  • 和尚

    ①元朝大臣。玉耳别里伯牙吾氏。忽都思子。初袭父职任百户。宪宗九年(1259),随忽必烈攻鄂州(今武昌)。世祖中统三年(1262),随军讨李璮,以功升阿剌罕万户府经历。至元五年(1268),随都元帅阿术

  • 北山

    见“天山”(216页)。

  • 松巴呼图克图五世

    见“罗哲彭措南杰”(1423页)。

  • 傣勐

    傣语,意为“本地人”或“建寨最早的人”。解放前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封建领主制度下农奴中一个等级,约占傣族总农户的55%。原为傣族古老农村公社成员,后农村公社在封建化过程中遭到破坏,土地所有权被领主篡夺,

  • 克其克恰依

    新疆乌兹别克族婚俗之一。乌兹别克语,意为初步订婚。送礼仪式只能妇女参加。一般由男方母亲和几位女性亲友组成。礼物包括衣料、砖茶、食糖及自制糕点等物。当男方母亲把带来的礼物用托盘恭敬地放在女方母亲面前时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