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九九>历史百科>民族起源>高山族语言

高山族语言

我国台湾省高山族使用的语言。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,包括20余种语言,现在尚使用的有13种,使用人口约30万。高山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。高山族语言分为3个语组:(1)泰耶尔语组,分布在北部山地,南投、台中、苗栗、新竹、桃园、台北、宜兰、花莲等县的一部分地区。包括泰耶尔语、赛德语。(2)邹语组,分布在中部阿里山一带,嘉义与高雄两县接壤处。包括邹语、沙阿鲁阿语、卡那卡那布语。(3)排湾语组,分布在东南部山地及东海岸平原狭长地区,遍及高雄屏东、台东、花莲、南投等县。包括排湾语、阿眉斯语、布农语、鲁凯语、萨斯特语、卑南语、邵语。此外,在台湾岛东南45俵的兰屿岛上居住着耶眉人,他们说的耶眉语和菲律宾共和国巴丹岛上的伊巴坦语,伊特巴亚脱、巴布产语有密切的关系,这些语言都属于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巴丹语支。现浦里的爱兰和四庄尚保存着巴则海语。花莲、台东沿海一带尚保存着噶玛兰语。克塔加兰语、法沃尔朗语、陶卡斯语、帕波拉语、西拉亚语、华尼亚语、雷朗语已经消亡。高山族语言的语音特点是只有单辅音,送气与不送气无音位区别。泰耶尔语组和排湾语组大多数语言有浊塞音。各语言大都有一套舌面和舌尖对立的音。耶眉语有,排湾语和鲁凯语有、,卑南语有t、、。各语言都有鼻音m、 n、和喉塞音ʔ。泰耶尔语组和阿眉斯语、排湾语、布农语、邵语有小舌塞音q。除布农语外都有舌尖颤音r。元音系统以i、e、a、u4个元音的居多,泰耶尔语组和排湾语组大多语言有半元音j、w。多音节词重音的位置一般在最后一个音节或倒数第二个音节上。声调无音位价值。高山族语言是多音节语,属粘着型,词干加前缀、中缀和后缀或词干的重叠为主要构词和构形方式。中缀插在词根第一个音节开首辅音之后,元音之前。名词有主格、属格、宾格形式,一般在名词前加格助词表示;人称代词有数、格形式;指示代词有近、中、远称,格形式;动词有态、时、体、式等形式。基本语序为:谓语在主语前,谓语动词往往在句首。宾语位于谓语之后,宾语可以位于主语之前或后,因各有不同的格助词表示。名词作定语时位于中心语之后,数词、形容词,指示代词作定语时位于中心语之前。状语位于谓语之前。补语位于谓语趋向动词之后。但各语言的情形也并不完全一致。各语言词汇差异很大,相互间同源词大都不超过30%。各语言中都有一部分借自汉语闽南话和日语的借词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恩达

    地名。藏语音译,意为“银谷口”。原为喀木地,名恩达寨、一名恩达塘,东邻昌都,南至怒江溜索桥,西界硕督县,北接西宁,西南毗波密。历为察木多呼图克图辖地。设仓储巴1人,钤束地方。乾隆十三年(1748),于

  • 那林孛罗

    ?—1598明代海西女真叶赫部首领。又作纳林布禄、纳林卜禄。女真族(一说女真化的蒙古人)。纳喇氏(原土默特氏)。塔里木卫叶赫部始祖胜根打喇汉七世孙。都督佥事※祝孔革曾孙。※杨吉努第二子。明万历十二年(

  • 如瓦

    又称“学卡”、“错卡”,藏语音译,意为“部落”、“族”、“牧户”。民主改革前,藏族牧区宗(相当于内地的县)以下的组织和区划名。与农区的※“谿卡”相对应。所辖面积、人口不一。有官家牧户(即原※西藏三大领

  • 元定宗

    见“贵由”(1653页)。

  • 国相

    ①南北朝时期柔然行政长官。柔然兴起之初,国政疏简,不识文书,刻木记事,军政职务均由王族和部落首领担任,职位世袭。自进入漠南后,与北魏及南朝发生频繁交往,“心慕中国,立官号”,军事上建立军、幢制度,行政

  • 布主

    参见“沟主”(1135页)。

  • 吐六于

    见“叱六于”(543页)。

  • 文保百户部落

    藏族部落名。在青海称多县城附近,与称多部落杂处。百户住卡昂庄。以农业为主。清雍正年间(1723—1735)西宁办事大臣达鼐勘界后,部众多为德格土司所属石渠、邓柯等地移民,原寄居称多、拉布、固察等地,后

  • 熟黎

    宋至清对部分黎族的称谓。最早见于《桂海虞衡志》:“(海南)有黎母山,诸蛮环居四傍,号为黎人,内为生黎,外为熟黎”。指居处接近汉族地区,较早接受汉人经济文化影响,不少能半通汉语,时出与汉人互市,先后归属

  • 马玉琼

    近代川剧表演艺术家。四川省自贡人。回族。生于民国初年。专攻净角,身架工稳,唱腔纯正。擅演《五台会兄》、《掀涧》等剧。1927—1930年间,任自贡第一个川剧女子科班(戏校)品娱科社教员。为教授一代女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