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九九>历史百科>历史人物>萧瑀

萧瑀

【生卒】:574—647

【介绍】:

唐初人,原籍南兰陵,字时文。南朝后梁明帝萧岿子。姊为隋炀帝后。爱经术,善属文,好释氏,性偏狭。仕隋至银青光禄大夫、内史侍郎,出为河池郡守。后以郡归唐,封宋国公,拜民部尚书、尚书右仆射。太宗即位,迁左仆射。曾建议封建诸侯以为藩屏。时房玄龄、杜如晦等新用事,瑀心不平,乘隙诋诮,又不能容人短,与大臣御前忿争。求出家为僧,蒙允而复反悔,数忤旨。屡废屡起,官至同中书门下三品。卒谥贞褊。


【生卒】:574-647

字时文,梁宗室,幼封新安郡王。隋时历官内史侍郎、河池郡守,曾献计解炀帝雁门突厥之围。奉召入唐,封宋国公。高祖时官至尚书右仆射、中书令,预定国典朝仪,主持内外考选,执掌大权。贞观初任尚书左仆射。后因与封伦房玄龄颇有异同,改任他官,后又参知政事。性急善辩,礼佛甚笃。晚年不得志。初谥肃,改谥贞褊公。图象凌烟阁。(,参见《新唐书》)


【生卒】:574—647

【介绍】:

唐初人,原籍南兰陵,字时文。南朝后梁明帝萧岿子。姊为隋炀帝后。爱经术,善属文,好释氏,性偏狭。仕隋至银青光禄大夫、内史侍郎,出为河池郡守。后以郡归唐,封宋国公,拜民部尚书、尚书右仆射。太宗即位,迁左仆射。曾建议封建诸侯以为藩屏。时房玄龄、杜如晦等新用事,瑀心不平,乘隙诋诮,又不能容人短,与大臣御前忿争。求出家为僧,蒙允而复反悔,数忤旨。屡废屡起,官至同中书门下三品。卒谥贞褊。


【生卒】:574-647

字时文,梁宗室,幼封新安郡王。隋时历官内史侍郎、河池郡守,曾献计解炀帝雁门突厥之围。奉召入唐,封宋国公。高祖时官至尚书右仆射、中书令,预定国典朝仪,主持内外考选,执掌大权。贞观初任尚书左仆射。后因与封伦房玄龄颇有异同,改任他官,后又参知政事。性急善辩,礼佛甚笃。晚年不得志。初谥肃,改谥贞褊公。图象凌烟阁。(,参见《新唐书》)


【生卒】:574—647

【介绍】:

唐初人,原籍南兰陵,字时文。南朝后梁明帝萧岿子。姊为隋炀帝后。爱经术,善属文,好释氏,性偏狭。仕隋至银青光禄大夫、内史侍郎,出为河池郡守。后以郡归唐,封宋国公,拜民部尚书、尚书右仆射。太宗即位,迁左仆射。曾建议封建诸侯以为藩屏。时房玄龄、杜如晦等新用事,瑀心不平,乘隙诋诮,又不能容人短,与大臣御前忿争。求出家为僧,蒙允而复反悔,数忤旨。屡废屡起,官至同中书门下三品。卒谥贞褊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钦陵

    【生卒】:?-699禄东赞子。器弩悉弄赞普时以大论执政,诸弟专统兵马,多次率军侵唐。圣历二年赞普杀其亲党,他自己亦被迫自杀。(196上/5223,参见《新唐书》216上/6075)

  • 梅之焕

    【生卒】:1575—1641【介绍】:明黄州府麻城人,字彬父,号长公、信天居士。梅国祯侄。能骑射。万历三十二年进士。由庶吉士迁吏科给事中。崇祯初官至右佥都御史巡抚甘肃,有靖边功。清兵入关,奉诏入卫。至

  • 汪一元

    【生卒】:1708—1749【介绍】:清江苏江都人,字兆初。诸生。通算学,尝以今法逆推朔闰中节。事亲至孝。省试时,闻父病,昼夜数百里归视,父已卒,大恸咯血力竭。明年又遭母丧,哀痛过甚而卒。

  • 赵衍

    【生卒】:?—前165【介绍】:西汉人。秦末为谒者。高祖元年从高祖起兵于汉中。后为河间守。陈豨反,衍诛都尉相如,有功封须昌侯。

  • 杨兆凤

    【介绍】:清江西瑞金人,字尔翔。杨长世侄。官上饶县训导。有《寓鸿亭文钞》。

  • 吴源

    莆田(今属福建)人。老儒生。胡惟庸伏诛后,帝罢丞相职位,分设六部。又置四辅官,以四时为号,令天下推举贤才。户部尚书范敏推荐源为夏官。协助办理政事,均调四时。后致仕。再征为国子司业,卒于官。【介绍】:宋

  • 陆粲

    字子余,长洲(今属江苏苏州)人。嘉靖五年(1526)进士,选庶吉士。七试皆第一。张璁、桂萼尽出庶吉士为部曹、县令,有才,得工科给事中。偕御史郗元洪清核马房钱谷。抗疏折服御马太监阎洪,宿弊为之一清。与同

  • 庄述祖

    【生卒】:1750——1816字葆琛。江苏武进人。礼部侍郎庄存与之子。乾隆后期进士,官山东潍县知县、桃源同知。辞官后专心著述。承传家学,多有新论。善于考证,对《六经》及史学皆有研究。著有《夏小正经传考

  • 朱尔赓额

    【生卒】:?—1824【介绍】:清满洲正红旗人,字述堂,号白泉,原名友桂,字丹崖。纳赀为兵部主事,累迁郎中,出为江安粮道,为官有直声。嘉庆间,官江南盐巡道,治太平河水利,有绩。后坐事戍伊犁。

  • 余霖

    字师愚。安徽桐城人,以治瘟疫著名。著有《疫疹一得》。论瘟疫与吴有性互有异同。乾隆中,先后在桐城、京师行医,治愈甚众。【介绍】:清安徽桐城人,字师愚。以治瘟疫得名。乾隆间以桐城、京师疫作,制大剂石膏疗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