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九九>历史百科>历史事件>护国运动

护国运动

又称护国战争。中华民国成立,袁世凯窃夺胜利果实,继孙中山之后当上临时大总统,开始逐步建立独裁统治,进而帝制自为,不断遭到全国人民的坚决反对。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宣布接受帝位,决定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,以1916年(民国五年)为“洪宪元年”,准备元旦登极。帝制丑剧登场,立即激起全国声势浩大的反袁斗争。孙中山发表宣言,号召人民共同“戮此民贼”,积极发动武装反袁。在进步党梁启超等人的策动下,被袁软禁在京的原云南都督蔡锷潜返昆明,和已到云南的国民党人李烈钧等,联络云南将军唐继尧于1915年12月25日宣布云南独立,组成护国军起兵讨袁。蔡锷任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,出兵四川;李烈钧任护国军第二军总司令,进军两广;唐继尧兼任护国军第三军总司令,坐镇云南,护国战争开始。蔡锷率第一军与前来镇压的北洋军激战于四川叙州(今宜宾)、泸州、綦江等地。因帝制已犯众怒,反袁深得人心,在广大群众的拥护支持下,护国军能以寡敌众,节节胜利,影响不断扩大,贵州、广西等省也先后响应讨袁,宣布独立。随着护国战争的进行,各地普遍开展反袁斗争,迅速形成全国反袁高潮。帝国主义列强见袁世凯已成众矢之的,为保持在华既得权益,联合“警告”袁世凯暂缓称帝。袁世凯帝制自为也使北洋军阀集团内部分崩离析,其亲信段祺瑞、冯国璋等都对帝制持抵制态度。袁世凯在内外压力下,被迫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撤销帝制,恢复大总统职位。护国军方面认为袁世凯已成民国罪人,坚持要他下台,并联合滇、黔、两广等各省反袁势力,于5月8日在广东肇庆组成军务院,不再承认袁世凯政权。人民群众的斗争更如火如荼,反袁形势继续发展。广东、浙江、福建、陕西、四川、湖南等省的袁世凯心腹爪牙也相继宣布独立。袁世凯陷入众叛亲离的绝境, 6月6日忧愤而死,护国运动宣告结束。护国运动虽然粉碎了袁世凯的帝制迷梦,恢复了共和制度,但却没有结束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。袁世凯死后,代之而起的是段祺瑞的独裁统治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八思巴字

    元代八思巴创制的蒙古文字,又称蒙古新字。八思巴,吐蕃萨斯迦人。忽必烈即位后被封为国师,受命创制蒙古文字。八思巴在藏文字母的基础上加以变革,创制出蒙古新字,至元六年(公元1269年)作为法定的官方文字正

  • 优待清室条件

    辛亥革命时期南北议和代表讨论对清帝退位后的“处置”问题,制定出《关于大清皇帝辞位后之优待条件》八款,主要内容是:清帝逊位后其尊号永存不废,民国待以外国君主之礼;皇室岁费每年四百万元由民国拨给;清帝暂居

  • 中英会议藏印条约

    见“中英藏印条约”。

  • 景廷宾起义

    《辛丑条约》签订后,直隶广宗知县魏祖德等地方官吏勒索“摊派赔款”,激起群众抗争。广宗县北东台村武举景廷宾被推为联庄会总团头。在钜鹿县待机再起的义和团首领赵三多与景廷宾决定联合行动。直督袁世凯欺骗群众,

  • 铁榜

    明初,朱元璋命令将限制公侯特权的规定铸于铁板, 称“铁榜”。明初开国功臣,包括李善长、徐达等六国公,汤和、周德兴等二十八列侯,皆为世袭贵族。这些统治集团上层人物, 依靠特权,纵容豪奴破坏法纪,鱼肉平民

  • 赤眉起义

    新莽末年的农民大起义。王莽代汉以后,企图通过复古改制缓和阶级矛盾,也未能挽救社会危机,反而使广大农民生活更加苦难。天凤五年(公元18年),青徐(今山东东部和江苏北部)一带发生大灾荒,琅玡(治今山东诸城

  • 荆门之役

    唐末黄巢起义军由广州北伐途中受挫的一次战役。乾符六年(公元879年)底,黄巢率数十万大军自广西桂林顺湘江而下,占领江陵城。旋即进军襄阳(今湖北襄樊),拟渡汉水北上。唐山南东道节度使刘巨容与江西招讨使曹

  • 陈天华之死

    陈天华出生于湖南,1903年(光绪二十九年)留学日本。次年一度返国,参与黄兴策划的长沙起义,事败亡命日本。1905年(光绪三十一年)加入同盟会,成为重要成员。同年12月8日(十一月十二日)为抗议日本文

  • 安武军

    1915年袁世凯准备复辟帝制期间,改任安徽巡按使倪嗣冲为安武将军,督理安徽军务,倪遂将所部称为安武军。倪嗣冲是北洋集团中反动军阀头目之一,曾卖力地支持袁世凯称帝;袁死后又拥护段祺瑞推行“武力统一”,建

  • 孙恩起义

    东晋末年农民起义。掌握东晋朝廷大权的司马道子父子于隆安三年(公元399年)下令强征浙东八郡“免奴为客”的丁壮到建康(今江苏南京)当兵,称之为“乐属”。农民一入军籍,则终身当兵,世代当兵。故而激起人们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