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九九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三朝北盟会编

三朝北盟会编

二百五十卷。徐梦莘撰。徐梦莘(1124-1205年),字商老,临江(今江西清江)人。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(1154年)进士,历官南安军教授、知湘阴县、知宾州。后以议盐法不合,罢归。每念靖康之乱,备尝颠沛之苦,思究其始末,“乃网罗旧闻,会粹同异”,纂成《三朝北盟会编》,记录徽宗、钦宗、高宗三朝宋金和战之事。光宗绍熙五年(1194年)书成,宁宗庆元二年(1196年)录进,授官直秘阁。其书因记宋金和战始末,故视其为纪事本末体史籍。然其所录宋金通使和谈、用兵交战,皆按年、月、日顺序铨次始末。全书起于北宋徽宗政和七年宋金海上之盟,迄于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完颜亮侵宋败盟,共计四十六年。上帙二十五卷,为徽宗政和、宣和年间事;中帙七十五卷,为钦宗靖康年间事;下帙一百五十卷,为高宗建炎、绍兴年间事。唯其中帙末五卷,为“诸录杂记”,无年月可系。其书取材广泛,“凡曰敕、曰制、诰、诏、图书、书疏、奏议、记序、碑志,登载靡遗。”(《宋史·儒林八·徐梦莘传》)据统计,引书一百零二种,杂考、私书八十四种,金国诸录十种,共计一百九十六种,文集尚不在其列。其征引全录原文,无所去取,无所论断,故以是非并见,同异互存,尤备史家采择。编纂之中,对于诸家之说,注意“参考折中,其实自见,使忠臣义士、乱臣贼子善恶之迹万世之下不得而淹没也。”(《自序》)卷三整篇记述女真族的发展史,首尾俱备,条理井然,采集多为亲身到过女真或熟悉女真情况者的记录,如采洪皓《松漠纪闻》约占全篇五分之一。又如钟邦直于宣和七年奉旨出使全国,为管押礼物官,撰有《宣和乙巳奉使行程录》记其行程及见闻,后因辗转传抄,脱漏讹误颇多。《会编》卷十七引录《行程录》约九百字,卷二十整篇引《行程录》原文,这两处征引虽非《行程录》全貌,却保存了其原文的主要部分,成为关于当时金国境内历史地理的极有价值的资料。《大金国志》卷四十虽也有转引,价值却远在《会编》引录之下,两书引录可作互校。该书纂集完成之后,徐梦莘又以其书未尽,续纂《北盟集补》五十卷。据《直斋书录解题》著录,称《北盟集补》以“靖康、炎(建炎)兴(绍兴)各为二十五卷”,惜其不传。《会编》在当时至少有三个写本,一是徐梦莘原稿本,二是实录院的复抄本,三是徐梦莘死后由其子徐简抄赠楼钥本,但都未刊刻。现存诸本中,以明末清初泰兴人季振宜旧藏的明抄本为最佳,大抵抄自宋本,但脱误不少。通行的刊刻本,为光绪四年袁祖安的活字排印本、光绪三十四年许涵度的校刊本。其中,以许涵度本较优,《四库全书》本即以此为底本详校过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老子化胡说考证

    一卷。近人王维成撰。王维成,其人不详,撰有《老子化胡经考证》一卷。关于老子入西戎化胡之说,由来已久,但具体起于何时,没有定论。一般认为,此说约起于东汉,渐成于魏晋之际,定型于晋以后。经南北朝及隋唐,每

  • 赵注孙子

    见《孙子书校解引类》。

  • 无声戏

    全本正编十二回,外编六回。清李渔(详见《十二楼》)撰。白话短篇小说集。题名《无声戏》,取义于李渔对小说的理解,即视小说为无声的戏剧。该书故事虽点明发生在明代嘉靖、万历各朝,但题材基本无所本,均属作者创

  • 诗经四家异文考补

    一卷。江瀚撰。江瀚是书为补充陈乔枞所著《诗经四家异文考》而作。书中共补充一百八十六条,每条下都附有按语,用以说明正俗、同异,并说明通假传讹的原因。《诗经四家异文考补》对陈乔枞之书的错误一一加以纠正,而

  • 突星阁诗钞

    十五卷。清王戬(约1692年前后在世)撰。王戬,字孟谷,湖北汉阳(今湖北武汉)人。生卒年均不详。康熙四十七年(1708)副贡生。与同邑李以笃、彭心锦、文师鸿、江颖齐名,时称“汉阳五家”,他博学,工诗及

  • 尔雅蒙求

    二卷。清李拔式订。拔式字竹岭。卷首有嘉庆三年(1798年)李氏自序。正文用寸楷书《尔雅》正文,旁注以音,或只别四声、或直注一音,盖专为学童而作。是编可令学童读、写并行,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。有嘉庆间刊本

  • 章格庵遗书

    五卷。明张正宸(约1656前后在世)撰。张正宸,字羽侯,号格庵,晚号东饿夫,浙江会稽(今绍兴)人。生卒年均不详。崇祯四年(1631)进士。官至吏科给事中。事迹具《明史》本传。张正宗为刘宗周弟子,生平以

  • 铁冠图全传

    见《新世弘勋》。

  • 地理书

    二十四种,三十七卷。清张湘撰注。张湘字灵源,武陟(今属河南省)人。生卒年不详。张湘好堪舆之学,整理自古流传的堪舆类著作,为之订正注释,如《玉尺辨正》二卷、《辅星水法注》一卷等多种,其自撰书仅五种,如《

  • 大智度论疏

    七卷。隋代释慧影(生卒年不详)撰。慧影,俗姓江,巴蜀(今属四川省)人。为潼州迁善寺沙门,释道安弟子。隋代曾为二十五众主。其著述尚存的有《伤学存废厌修三论》和《大智度论疏》。《大智度论》略称《智度论》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