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九九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伤寒辨证

伤寒辨证

四卷。清陈尧道(生卒年不详)撰。陈尧道字素中,三原(今属陕西)人。著有《伤寒痘疹辨证》、《痘科辨证》等书。陈氏《伤寒论》详于治外感伤寒病,略于治外感温热病,且仲景“随经施疗,要不外于辨别表里虚实,阴阳寒热”,故汇集宋元以来诸家之说,以刘河间、王履为宗,于康熙十八年(1679)撰成此书。全书约五十万字。卷一为总论,论述运气、诊脉、察色、辨方宜等十四个论题。又论述表证、表虚证、表实证、里证、里虚证等;卷二、卷三列诸证,包括对阳证、阴证、阳毒、阴毒、百合病等六十九证的论述;卷四为诸方,对麻黄汤、桂枝汤、大柴胡汤等一百二十二方进行论述。书中以阴、阳、寒、热、虚、实、表、里为纲,对伤寒或于伤寒有关杂病详加辨析,从而使伤寒、温热及疑以难辨诸证得以鉴别,并使经方与时方得以结合。陈氏此书多采王履、刘河间二家之言,而补其未备,亦间引戴原礼、陶华、张介宾、张璐之说。陈氏偏重于治温热,而不外于《伤寒论》之范畴,能就仲景之言,达其未达之意,随证详辨,明其所以。对后世学习和研究《伤寒论》有一定参考价值。有康熙十八年(1697)家刻本,195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据嘉庆刊本影印本

猜你喜欢

  • 清秘藏

    二卷。明张应文(生卒年不详)撰,其子张谦德润色之。张应文,字茂实,昆山(今江苏省昆山县)人。号彝甫,又号被褐先生,明万历监生。因科场失意,乃转志于书画、菊兰。张应文博综古今,与王世贞相善,后自家乡徙居

  • 无声戏

    全本正编十二回,外编六回。清李渔(详见《十二楼》)撰。白话短篇小说集。题名《无声戏》,取义于李渔对小说的理解,即视小说为无声的戏剧。该书故事虽点明发生在明代嘉靖、万历各朝,但题材基本无所本,均属作者创

  • 玉海

    二百卷。附《辞学指南》四卷。宋王应麟(1223-1296)撰。王应麟字伯厚,号深宁居士。原籍汴,后迁居庆元府(今浙江鄞县)。南宋学者。宋理宗淳祐元年(1241)进士。官西安主簿,太常博士、秘书郎、礼部

  • 崇明县志

    ①二十卷,首一卷。清赵廷健修,韩彦曾等纂。赵廷健,字乾若,陕西富平人,进士,乾隆二十四年(1759)知崇明县事。韩彦曾,清长洲人,官司经局洗马。此志卷首列序文、目录、凡例,凡志十有二,其建置二卷,赋役

  • 参同契注

    二卷。清陈兆成(生卒年不详)撰。陈兆成,字宜赤,上虞(今浙江绍兴市东)人。据浙江遗书目录所载,另有《太极图说注解》作者也叫陈兆成,称为常熟(今江苏省苏州市北)陈兆成,康熙初人,与此书作者并存。然而《太

  • 厚庄文抄

    三卷。《诗抄》二卷。刘绍宽(1867-1942)撰。刘绍宽,浙江平阴人,字次饶,号厚庄,光绪间贡生,曾任龙湖书院山长,总纂《平阳县志》。刘厚庄治经不分汉宋诸子,不辟佛老,以明体达用为务。文章不效时人,

  • 寒温条辨

    见《伤寒温疫条辨》。

  • 籀史

    一卷 宋翟耆年撰。翟耆年,字伯寿,别号黄鹤山人,参政翟汝文之子。编修汪如藻家藏本。此书首载《宣和博古图》,其中有宋高宗绍兴十二年(1142)二月“帝命臣耆年”这样的话,当为南宋初年所作。原本有上下两卷

  • 西游录注

    一卷。清李文田撰。李文田,字仲约,广东顺德人,咸丰九年(1859)进士,官至礼部左侍郎。《元史·太祖本纪》载元太祖十四年(1219)西域杀使者,太祖章师亲征。十九年(1224)至东印度国。角端见、班师

  • 玉烛宝典

    十二卷。杜台卿撰。杜台卿,字少山,博陵曲阳(今属河北省)人。少好学,北齐时官至中书黄门侍郎。北周代齐后,归于乡里。隋初被征入朝,官著作郎。开皇十四年(594年)致仕。该书约在北周代齐之后所撰,史称“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