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九九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史记

史记

一百三十卷。汉司马迁撰,褚少孙补。司马迁(前154-前86年?),字子长,夏阳(今陕西韩城县)人。西汉著名的史学家、文学家和思想家。他是司马谈之子。司马谈任武帝太史令,有修史的任务,但未完成。司马迁是继承他父亲遗志,完成史书任务的。司马迁幼年诵读古文经典,从学于经学大师董仲舒、孔安国。早年游踪遍及当时大半个中国,考察风俗,搜集传说。初任郎中,元封三年(前108年)继父职,任太史令,有机会读皇家图书。太初元年(前104年)对历法进行改革,撰有《太初历》。后因替降匈奴的李陵辩解,获罪下狱,受宫刑。出狱后任中书令,发愤继续完成他的史学巨著。他决心“究天人之际,通古今之变,成一家之言。”他是怀着“述往事、思来者”(《报任安书》)的愿望,撰著此书的。开创了传记体史书先例。《史记》原名《太史公书》。修于汉武帝太初元年至征和二年间(前104-前91年)。后来其书有缺,褚少孙为之补撰。褚少孙是元帝、成帝年间的一个博士,凡少孙所补大都标明“褚先生曰”。清人钱大昕说“少孙补史,皆取史公所缺,意虽浅近,词无雷同。”褚少孙说:“臣幸得以文学为侍郎,好览观太史公之列传。列传中称《三王世家》文辞可观,求其世家终不可得,从长老好故事取其封策书编列其事而传之,令后世得观贤王之旨意”这说明褚少孙补史的动机和材料来源。司马迁职居史官,他依据《左氏春秋》、《国语》、《世本》、《战国策》《楚汉春秋》以及诸子百家之书;利用国家图书收藏的文献以及他足迹遍全国,采访、考察耳闻目睹的亲身阅历;又有他父亲积聚的史事记录,所以《史记》取材极其丰富。司马迁四十二岁动笔修撰《史记》,后来遭官司停下来,五十岁出狱,继续发愤著书,约于汉昭帝始元元年(前86年)定稿。前后经过十八个春秋,他以毕生的精力,为后人留下的一部纪传体通史。记事起于传说中的黄帝,迄于汉武帝末年,首尾共三千年左右。《史记》一百三十篇,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。体例分五部分,即“本记”十二卷,“世家”三十卷,“列传”七十卷,“书”八卷,立“十表”作为通史事的脉络。这种写史形式为后世所沿用。“本纪”以历代帝王为主,按年月记各时期的大事,形式近于编年体。“表”分世表、年表和月表三种,把重要的历史大事或历史人物,按年代或时期用表格的方式表示出来,其中以《十二诸侯年表》和《六国年表》最为重要。“书”专记典章制度兴废沿革。八书之中的《礼》、《乐》《律》、《历》和《封禅》等篇价值较高。“世家”记载诸侯列国和一部分重要历史人物的事迹。“列传”记载帝王以外的各种历史人物、少数民族、邻近国家和各种行业(如儒林、货殖、日者、龟策等)的事迹。人物列传的次序大致按时间先后排列,关系相近的列在一起。“列传”最后一篇为《太史公自序》。《史记》肯定了陈涉起义的作用。《河渠书》、《货殖列传》反映社会经济生活,《匈奴列传》、《西南夷列传》等记叙了少数民族的活动。对历史人物的叙述,语言生动,形象鲜明,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价值。班固称此书“是非颇谬于圣人”,可见反映了历史的真实。司马迁说“秦取天下多暴,然世异变,成功大。”肯定了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历史功绩。《史记》是司马迁的外孙杨恽在他死后公布于世的,初名《太史公记》、《太史公书》,后来简称为《史记》。为《史记》作注的人很多。后世通行的《史记》三家注为南朝宋裴骃《史记集解》和唐代司马贞的《史记索隐》、张守节的《史记正义》。后有梁玉绳的《史记志疑》,清末郭嵩焘的《史记札记》,今人陈直的《史记新证》,近人张淼楷的《史记新校注》。日本泷川资言(泷川龟太郎)的《史记会注考证》。哈佛燕京学社编印的《史记及注释综合引得》,是检查《史记》词句的工具书。1957年科学出版社出版了《史记研究资料和论文索引》。《史记》的版本很多,以中华书局出版的标点本最为通行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武昌纪事

    二卷。清陈徽言(?-1857)撰。陈徽言,字炯斋,剑川(今云南省大理)人。曾任国子监典簿。《武昌纪事》卷一以日记体记咸丰二年(1852)太平军攻占武昌、汉阳始末;卷二为杂论,记载洪秀全、冯云山、杨秀清

  • 太医局诸科程文格

    九卷。宋何大任(生卒年不详)编。何大任,南宋嘉定间(1208-1224)曾供职于太医局,成安大夫特差判衔。此书为当时考试医科学生的问答程式,又名《太医局诸科程文》、《太医局程文》。此书原作者不详,《四

  • 裘文达公集

    二十卷。清裘曰修(1698-1776)撰。裘曰修,字叔度,又字漫士,号渃皋,江西新建人。乾隆四年(1739)进士,官礼、刑、工三部尚书。政绩颇卓。是集有文集六卷,诗集十二卷,奏议一卷,补遗一卷。文集中

  • 佳山堂集

    十卷。清冯溥(1609-1691)撰。冯溥,字孔博,号易斋。益都(山东寿光)人。顺治四年(1647)进士。官至文华殿大学士。谥文毅。冯溥喜交朋结友,好宴请文士,常欢聚万柳堂别墅,宴饮赋诗,切磋词句。其

  • 书说

    ①三十五卷。宋吕祖谦(详见《古周易》)撰。该书库书题为《增修东莱书说》,与《天禄琳琅书目》续编著录宋刊巾箱本同。《总目》题作《书说》,与库书不相应,与宋刊本亦不符。《东莱书说》原仅十卷,说解《尚书》,

  • 零陵县志

    十五卷,附补遗一卷。清稽有庆修,刘沛纂。稽有庆,字伯润,江苏无锡人,举人,曾任零陵县知县。刘沛,龙山人。《零陵县志》光绪二年(1876)刻本,共十五卷,附补遗一卷,分为:卷一地舆,其子目曰星野、疆域、

  • 满汉字内务府事宜便览

    一卷。是书为《总营内务府堂现行则例》刊行后,将随办案件中堪为例章的抄录成帙,以备查阅和续纂则例时参用。书共一百四十条,条分满汉,其中有皇太后、皇上、皇后、妃主由园入宫停住大班堂谕,紫禁城冬令小心火烛堂

  • 春秋大义

    不分卷。清魏凤林撰。凤林,慈溪(今浙江慈溪)人,生平事迹不详,著有《论语微言》及该书行于世。据书前自序,知作者为咸丰、同治时人。《春秋大义》不分卷,厘为六十二条。首论《春秋》经旨,然后依据经文,阐发《

  • 上杭县志

    十二卷,首一卷,末一卷,清顾人骥修,沈成国纂。宋宁宗嘉泰二年知县黄葵首修县志。宋理宗开庆改元知县钟绍安再修。明成化二年知县萧宏、弘治六年知县徐绶、万历七年知县杨万春先后三修。清康熙二十六年(1687)

  • 四书合喙鸣

    十卷。明许獬(生卒年不详)撰。獬字子逊,号钟斗,同安(今福建厦门市东北)人。万历二十九年(1601)进士,授翰林院编修,著有《许钟斗集》、《八经类集》等。《四书合喙鸣》一书卷首有张以诚序,又有池显方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