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九九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固安县志

固安县志

①九卷。明何永庆修,苏志皋纂。何永庆,字善夫,号敬亭,河南怀庆府(今沁阳)人。嘉靖三十八年(1558)进士,四十三年(1564)任固安县知县,后升刑部主事。苏志皋,字德明,号寒村。河北固安县人。嘉靖十一年(1532)中进士,授江西进贤县知县,历任刑部主事、员外郎、郎中、直隶卢风兵备佥事、陕西潼关兵备副使,前通议大夫,官至都察院右副都御史。何永庆任固安知县后,谋创县志,聘苏志皋纂辑。苏志皋之子大生、性生、有生也参加纂辑,被赞为“颇有考索之劳”。然四十四年(1565)志成时,何永庆已升迁,由继任知县李承式督刻梓行。全书九卷,分为:象纬志、方舆志、宫室志、食货志、秩官志、人物志、艺文志、附录、拾遗。此志凡例至内容排列颇费斟酌,如祭祀户口载于官吏之后,盖有职守然后可伸治民之道,兵防于食货之后,盖取食足兵强之义。然此志以选举入人物志中,仍未脱当时陋习。②八卷,首一卷,末一卷。清郑善述修,潘昌纂。郑善述,字蕉溪,福建闽侯(今福州闽侯县)人。康熙年间举人,四十六年(1707)任固安知县。潘昌,字燕如,山西山阴人。郑善述任固安知县后,主持重修县志,先以康熙十一年祝升修、李樗等纂的《固安县志》为底本,已将完稿时,又得明崇祯秦士奇续修固安县志,“人物较详,艺文亦多”,于是重新增订,篇幅较初稿增加近一倍,遂成此书。康熙五十三年(1714)刻印。卷一封域志,包括星野、疆域、沿革、县名、形胜、川渎、风俗、祥异;卷二建置志,包括城池、公署、正祀、学校、坊表、街巷、乡里、集场、堡塞、堤堰、桥梁、古迹、坟墓、寺观;卷三赋役志,包括户口、田赋、徭役、驿递、器仗、物产;卷四官师志,包括知县、县丞、主簿、典史、教谕、训导、巡检、武职、封建;卷五选举志,包括进士、举人、贡生、监生、廪生、武甲、武举;卷六人物志,包括文治、武功、戚畹、封赠、恩荫、隐逸、仁厚、孝友、忠节、贞烈、仙释;卷七艺文志旧集;卷八艺文志新集。卷首为巡幸记,记载了郑善述任知县期间,康熙五次经过固安县的时间、地点及迎送情况。卷末收有郑善述、徐炯序、明嘉靖以来各刻本序及星野、县城、县治、儒学、先师庙图。该志卷二建置志,收录学校、古迹,卷一封域志,收录祥异,均为欠妥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世玉集选

    二卷。明孙楩编。生卒不详。孙楩,字汝良,江西丰城人。孙氏在丰城为望族,世有闻人。是集为孙氏家族诗文选。收录其先世诗文,自明初国子监博士孙贞,讫嘉靖中泰州(今江苏扬州)知州孙樾,凡二十四人。上卷为诗、词

  • 诸经略说

    一卷。清周世樟(详见《五经类编》)辑。每经为一篇,计《易经》、《书经》、《诗经》各一篇,《春秋》经文合《左氏传》、《公羊传》、《穀梁传》为一篇,《礼记》、《周礼》各一篇,共六篇。《仪礼》、《孝经》、《

  • 古文尚书謄言

    一卷。清洪良品撰。此书作于《古文尚书辨惑》、《释难》、《析疑》三书之后,故名“謄言”。此书可能是洪良品的门人萨廉官国子祭酒时,以“孔传二十五篇古文与孔疏二十四篇真伪辨”命题课士,而把答卷交洪良品评阅,

  • 风月堂诗话

    二卷。宋朱弁(10851144)撰。生平详见《曲洧旧闻》辞目。是集成书于南宋绍兴十年(1140)。集前有朱弁自序,称其以使事羁绊漯河,追思昔游,风月之谈十仅省四五,纂次为二卷,乃成是集。书中多记元祐中

  • 教习堂条约

    一卷。清代徐乾学撰。徐乾学见《读礼通考》条。此书是作者任学堂教习时所作的“学规”,主要内容是要求封建士子认真研读经史等书,以“明诸心,知所往”,最后“籍身朝庭,为国效命”。有《学海类编》本、《丛书集成

  • 孝经郑注

    ① 一卷。汉郑玄注。清王谟(约1748-1820)编辑。王谟字仁圃,号汝上老人,金溪(今江西省金溪县)人,乾隆四十三年(1778)进士,毕生从事于古籍辑佚工作。《孝经郑注》首有序录,所辑凡《经典释文》

  • 后海堂杂录

    二卷。清王孝泳(生卒年不详)撰。王孝泳字慧音,吴县(今江苏省苏州市)人。诸生,博洽多闻,有才干,历试不售,弃举业游幕,陈鹏年、张大有等都非常器重他。王孝泳著有《后海书堂遗文》。《后海堂杂录》是王孝泳的

  • 浑盖通宪图说

    二卷。明李之藻(1565-1630)撰。之藻字振之,仁和(今杭州市)人。万历进士。官至太仆寺少卿。与徐光启等笃信利玛窦之学。著有《判宫礼乐疏》、《圆容较义》等。该书用图说方式介绍星盘的构造、原理和使用

  • 孟子字义疏证

    三卷。清戴震(1723-1771)撰。震字慎修,又字东原,安徽休宁(今安徽休宁)人。清思想家,学者。著述繁富,有《方言疏证》、《声韵考》、《声类表》、《考工记图》等,后人编为《戴氏遗书》。段玉裁作震年

  • 范村菊谱

    一卷。宋范成大(详见《桂海虞衡志》)撰。是书成于淳熙丙午(1174)年间,主要记所居范村之菊。书前首叙菊花为高洁之花,养生上药,古代名人贤士无不爱之。爱者既多,种者日广。菊品多至七十多种,范村所植三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