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九九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形声类篇

形声类篇

五卷。清丁履恒(1770-1832)撰。履恒字道久,一字若士,号东心,武进(今属江苏)人。嘉庆六年(1801)拔贡,官至肥城知县。著作尚有《春秋公羊例》、《左氏通义》、《毛诗名物志》、《宛芳阁杂著》等。是书又名《说文谐声类编》,以《唐韵》合之《说文》形声,复以《说文》形声合之经典用韵。分古韵为十九部,统以十干,有分为二,有独用。第一卷形声部分篇,第二卷形声通合篇,第三卷论入声分部,第四卷形声余论,第五卷校勘。经王念孙、刘逢禄审定。王念孙定古韵二十二部,“质”“术”分为二部,且谓“质”部有去声而无平上声,“缉”、“盍”二部则并无去声。丁氏复书谓:“尊指‘祭’、‘月’别出于十九部,复出‘至、质’一部、‘缉’、‘盍’二部,心知其是,尚未重加搜讨。”道光二十九年(1849)庞大茀为之校雠,谓:“古音自顾氏以经典用韵合之《说文》谐声,分郑庠六部为十,江氏演之而加密,戴段授受相承,孔氏王氏皆有所发明,分部互有出入。以入声配隶无准,入声有正纽有反纽,今音多从正纽,古音多从反纽。戴氏《声类表》集诸家之大成,惟今音古音相间错出,为未成之书。用王氏说,别出‘缉’、‘盍’为十八部,阳类阴类各九部,以入声为枢纽,一从陆氏法言所定为正纽,一从顾、江、戴、王诸家所定为反纽。其转音之法有五:一正转,同部者是也;一递转,同音者是也;一对转,同入者是也;一旁转,相比相生者是也;一双声,同母者是也。先生所定十九部,若依王说别出‘至’、‘缉’、‘盍’三部,则与大茀所拟十八部四部分上下适合,惟次叙及入声稍异。”是书今有光绪十五年(1884)刊《大亭山馆丛书》本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明史纪事补逸

    十卷。旧题南沙三余氏辑。记载南明福王、唐王、绍武、桂王诸政权事迹,对南明政治多有揭露,“江南实奴隶之质,闽亦轻薄天子,肇庆则拨乱无能,广州乃自生内梗,虽仍藩号,究类流人”。且以为明朝元气削于太祖、成祖

  • 约言

    一名《西原约言》。明薛蕙(详见《西原遗书》条)撰。薛蕙退居西原以后,学养生家之言,后又读《中庸》喜、怒、哀、乐之未发句,自称有所得,因而撰成此书。全书分为九篇,即天道篇、性情篇、潜龙篇、时习篇、君道篇

  • 训纂篇

    一卷。汉扬雄(前53-后18)撰。清马国翰辑。扬雄字子云,蜀郡成都(今属四川)人。西汉文学家、哲学家、语言文字学家,著有《甘泉》、《河东》、《羽猎》、《长杨》四赋,《法言》、《太玄》、《方言》、《训纂

  • 集孝经郑注

    一卷。陈鳣(1753-1817)辑。陈鳣字仲鱼,号简庄,又号河庄,浙江海宁人。嘉庆四年(1799)举人。陈鳣博学好古,精训诂学。著述有《声类拾存》、《续唐书》、《石经说》、《简庄缀文》,《松砚斋随笔》

  • 九谷考

    三卷。清程瑶田撰。程氏生平见“果蠃转语记”,是书以《说文》为主要根据,考释黍、稷、稻、粱、麻、大豆、小豆、麦、苽等九谷。每一谷首列《说文》之说,后加按语,遍引经史百家,间用农家习沿之语,参验以播获季节

  • 广快书

    五十卷。明何伟然(详见《快书》条)编、吴从先(生平事迹不详)订。何伟然曾与闵景贤同编《快书》五十种,后又订五十种广之,故曰《广快书》。所采皆取明人说部文献,每一书为一卷,如《槎庵燕语》一卷,明来斯行撰

  • 夹漈遗稿

    三卷。宋郑樵(1104-1162)撰。郑樵,字渔仲,自号溪西逸民,兴化军莆田(今福建莆田县)人。居夹漈山,谢绝人事。喜游名山大川,搜奇访古,遇藏书家,必借留,读尽其书方离去。赵鼎、张浚等名臣皆敬重他。

  • 澂秋馆吉金图

    二卷。清陈宝琛撰。陈宝琛,字伯潜,号弢庵,闽县(今福建闽侯)人。同治七年(1868)翰林。本书二卷,由孙壮(伯恒)编辑。陈氏的先世所藏殷周古铜器甚多,丁卯(1927)秋,鸠工传拓,编订为《澂秋馆吉金图

  • 六经略注序

    一卷。常爽(生卒年不详)撰。马国翰(详见《五经通义》条)辑。常爽字任明,河内温(今河南温县西南)人,魏著名的经学家。据《北史·常爽传)记载:“爽少而聪敏,严正有气慨”,“笃志好学,博闻强识,明习纬候、

  • 春秋年考

    一卷。自署天畸人。其生平、事迹不详。该书初成于天启甲子(1624),修订于崇祯辛未(1631)。仿《史记·诸侯年表》体例,以年为经,以国为纬,各记载其大事。但较为丛杂、凌乱。今辽宁省图书馆藏有明抄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