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九九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篆刻针度

篆刻针度

八卷。清陈克恕撰。陈克恕字目耕,又字吟香。浙江海宁人。著有《砚说》、《笔谈》、《篆学经眼》、《印人汇考》等书。此书前有乾隆五十一年(1787)翁方纲序,接下还有桂馥序,其次为例言八则,例言后分卷,卷又分类。第一卷为考篆、审名、辨印、论材四类。第二卷为分式、制度、定见三类。第三卷为参考、摹古、撮要三类。第四卷为章法、字法二类。第五卷为刀法、笔法二类。第六卷为总类、用印法二类。第七卷为杂记、制印色,收藏三类。第八卷选石一类。以上每类之中又分若干小类,历代论撰刻者皆无此书详备。此书荟萃众说,参以己意,多从学力经历而来。对于章法,认为一字有一字之法,全章有全章之法,如字之多少,文之朱白,印之大小,画之疏密,挪让取巧,当本于正。使互相依顾而有情,一气贯串而不悖。对笔法,认为篆固然有体,而丰神流动,庄重典雅,俱在于笔法。但有轻有重,有屈有伸,有俯有仰,有去有往,有粗有细,有强有弱,有疏有密,此数者宜取乎中,始得有法。否则一涉于俗就欲改不得。又认为,当从章法,以讨笔法。因物付物,巧自天成,不至矫强拂逆,如人具百骸,增减颠倒不得。千态万状,固自如也,纤浓得中,修短合度;曲处有筋,直处有骨,包处有皮,实处有肉,当从即流,当住即峙,遇圆则合于规,遇折则合于矩,动不嫌狂,静不嫌死,全得之于自然,不假道于才智。尤能得此中三昧,非一知半解者所能道。总之此书可谓印学经典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管子校正

    二十四卷。清戴望(1837-1873)撰。戴望,字子高,浙江德清人。清同治年间,任金陵书局校勘。著有《管子校正》、《颜氏学记》等多种著作。戴望对散录于群书中的《管子》言论,加以整理,按照《管子》一书的

  • 汉官答问

    一卷。清陈树镛撰。陈树镛,广东番禺县人,是道光时的大学问家陈澧的高足弟子。他以班固的《汉书》为底本,旁采群籍,将史料编排整理,对某些问题进行了翔实的讨论,最后写成本书。书中对汉代官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叙

  • 全相平话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后集

    见《七国春秋平话后集》。

  • 诗传讲义

    四卷。不著撰人姓氏。该书为奎章阁旧藏写本,版心墨印,字划工整,每半页十行,每行二十个字,编首有集玉斋长方印。就其缮写装潢来看,估计应当是朝鲜李朝正祖在东宫时的讲本。该书以诗序列之编首,大旨皆宗《朱子集

  • 妇人大全良方

    二十四卷。宋陈自明(1190-1270)撰。陈自明,字良甫(或作良父),临川(今江西抚州)人,曾为建康府明道书院医学教授。陈氏三代业医,陈自明尤胜于其父祖辈,擅长妇产科与外科。陈自明虽出身世医之家,却

  • 指南方

    见《史载之方》。

  • 易图略

    八卷。清焦循撰。此书系《雕菰楼易学》三种之一。焦氏撰成《易通释》后,又提要为图略,凡图五篇,分别为旁通图、尝位失道图、时行图、八卦相错图、比例图。原图八篇、论十篇。原八篇为原卦、原名、原序、原彖象、原

  • 明史

    三百三十二卷。清张廷玉(1672-1755)等修撰。张廷玉字衡臣,号研斋,(或作砚斋)。安徽桐城人。康熙三十九年(1700)进士,改庶吉士,雍正时官至保和殿大学士,居官五十年,卒谥文和。著有《澄怀园全

  • 伤寒寻源

    三卷。清吕震名(1798-1852)撰。吕震名字建勋,号村,钱塘(今浙江杭州)人。道光年间举人。官至湖北荆门州州同等职。后去官归隐,侨居苏州,研读医书。吕氏致力于《素问》、《灵枢》及仲景之书的研究,为

  • 奇器图说

    三卷。诸器图说 一卷。《奇器图说》明西洋人邓玉函(1576-1630)撰。明王征译。《诸器图说》明王征撰。邓玉函,瑞士人,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。他在葡萄牙殖民势力支持下,于天启元年(1621)来中国,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