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九九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脉经

脉经

十卷。晋王叔和(生卒年不详)撰。王叔和,名熙,高平(今属山西省)人。关于王氏生平籍贯,颇有争议。王氏生活于魏晋间,早年作过游方医,曾为太医令。他曾整理张仲景《伤寒杂病论》,为此书传世做出了巨大贡献。此书是王氏代表作,隋唐志皆有著录,后经宋林亿等校定而成今通行本。卷一论三部九候、寸口脉及二十四脉象等,卷二论关前、关后、寸口、人迎、神门等各部脉象及所主脏腑经络等,卷三论脏腑平脉及病脉、死脉,卷四论决四时、百病死生之分及脉法,卷五为扁鹊与仲景脉法及扁鹊、华佗察色闻声要诀,卷六论诸经之证,卷七论伤寒、热证脉象及诊治,卷八论杂病,卷九论妇、儿疾病,卷十论奇经八脉及肢体部诸脉。此书继承、发展了《内经》、《难经》以来有关方脉理论,集西晋以前脉学之大成,形成了一部完整的脉学体系,为我国现存最古的脉学专著。此书第一次全面详论了二十四脉象,即:浮、芤、洪、滑、数、促、弦、紧、沉、伏、革、实、微、涩、细、软、弱、虚、散、缓、迟、结、代、动。后来脉象学发展一直以此为基础。此书还首次明确了寸、关、尺三部脉的定位诊断,一直为后世沿用。书中还指出年龄体质、自然变化对脉象均有影响,这种灵活辩证方法也颇值得后人重视。此书对后世影响很大,一般脉学著作都遵从其基本理论原则。有元刊本;明成化间翻刻元本;明嘉靖间刊本;明万历间刻善本,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;1954年商务印书馆铅印本;1956年、1957年、1962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文太青文集

    二卷。明文翔凤(约1625前后在世)撰。生平见《东极篇》(辞目)。此本为其七代孙三捷所手钞。上卷为讲章,下卷为诗赋杂作,为偶然选录之本,而非完帙。是集收入《四库全书·存目》。

  • 祁州志

    八卷。清罗以桂、王楷修,张万铨、刁锦纂。王楷,河南辉县人,乾隆进士,历官翰林院编修、祁州知州。罗以桂,江西宁都人,举人,乾隆十九年任祁州知州。张万铨,邑人,康熙举人,曾任广西上思州知州。刁锦,邑人,乾

  • 尚书历论

    一卷。清成孺撰。成孺原名蓉镜,字芙卿,江苏宝应人,附生。本书推校古历,从商朝太甲元年开始,以世经所载“伊训惟太甲元年十有二月乙丑朔”为合。梅颐本乙丑日不系于朔是不正确的,蔡沈的《书集传》也有很多错误。

  • 周易略解

    八卷。清冯经撰。冯经字世则,又字授之,南海人,咸丰副贡。著作除此书外,还有《群经互解》。此书卷首为图书、图式、卦画、先天后天卦位、挂扐会通、变占附互卦、卦目附爻位等。同时又分上经为前十卦、中十卦、后十

  • 嵩庵集

    五卷。清冯苏(约1673年前后在世)撰。冯苏字再来,号蒿庵,临海(江苏临海)人。生卒年均不详。顺治十五年(1658)进士。在云南为官时,被吴三桂所拘。后官至刑部右侍郎。著作很多,有《南中集》、《嵩庵集

  • 曲园杂纂

    五十卷。清俞樾(详见《群经平议》条)撰。《曲园杂纂》是俞樾的一部杂考之作,因1873年俞樾在苏州建宅,名为“曲园”,故定书名为《曲园杂纂》。全书共分五十种,每一种为一卷,内容包括杂文、诗、尺牍、楹联、

  • 山谷禅喜集

    二卷。明陶元柱编。陶元柱,始末不详。本书编者取凌濛初编《东坡禅喜集》之意,于黄庭坚集中录其阐发禅理之文,别为一书。有四库本。

  • 人体图说

    二卷。意大利罗雅谷(1590-1638)译。罗雅谷又作罗雅各,又名罗雅克,号味韶。意大利耶稣会士。1622年来华到澳门,1624年同高一甫神甫到陕西传教,五、六年后,应徐光启召,与同会汤若望等同入京,

  • 九章算术

    九卷。作者及成书年代不详。《九章算术》是现有传本的最古老的中国数学经典著作。书中内容多反映西汉时期事例,一般认为是在较长时期内,经多人之手纂辑修改而成,刘徽在《九章算术注原序》中说:“往者暴秦焚书,经

  • 横渠易说

    三卷。张载(1020~1077)撰。张载,字子厚。世居大梁(今河南开封),后侨居凤翔郿县(今陕西眉县)横渠镇,世称横渠先生。历云岩令、崇文院校书、太常礼院等职。少孤、自立,喜谈兵。后读佛老之学,累年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