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九九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通山县志

通山县志

①八卷,清任钟麟修,余廷志纂。任钟麟,字玉波,四川苍溪县人,举人,官通山知县。明以前无县志,嘉靖时,邑人朱廷立曾修,未及就梓,后数十年修辑无人。万历九年(1851)县令张书绅莅任,招诸文学子弟,取全楚总志及武昌、兴固二志,汇辑编纂,今无传本。康熙四年(1665)任钟麟在任五年,奉编辑全楚志书移文到县,虚心采揽,购求遗闻,延本县人前平乐知县郭梦道、前桃源知县朱承煜等人,集于古洞渊,潜心编纂。康熙四年刻印。分七纲,五十二目。纲一舆地,首载沿革,考其分野,疆域、山川、形胜则按本县图籍,风俗、节令则审土地时宜,备记之。纲二建设,自城池至道路,旧存新建皆详为分注。纲三人治,自县令以下,分例次序列表,其间名宦别为传。纲四政务,户口、田赋、军政、征收皆据本县图册采录,舆革、招抚,俱核实直说。纲五艺文,取有关世教者登,诗赋浩繁未能尽载。纲六人物,采登宦籍以纪一县之盛,忠孝、节义、名贤、隐逸,考其事迹表扬,其人尚存则不立传。纲七杂志,寺观、仙释、灾异皆为附记。此志虽属创修,但采择颇为简明扼要,足以备省志览。② 八卷,首一卷。清潘滋榎、罗登瀛、胡昌铭修。潘滋榎,字仲美,山东人,监生。罗登瀛,字仙可,湖南益阳人,亚元。胡昌铭,字又新,江西南丰人,进士。同治三年(1864)潘滋榎官通山知县,五年(1866)去任,罗登瀛继之,六年(1867)解职,胡昌铭继。通山县志,自康熙四年(1665)任钟麟修后,二百余年迄未议及。同治四年(1865)潘滋榎奉檄,邀约邑绅立局纂修,罗登瀛继续编辑,至六年草稿告成。胡昌铭继任,校勘付梓,同治七年(1868)心田局活字排印。此志依据嘉靖八年(1529)《湖北通志》,旁搜博采,补旧增新。地舆类,志首重图考,此志绘图极详,共八十八幅,山水古迹,逐一分注,比旧志增十分之六七。选举、人物等类,嘉庆八年(1803)以前,俱已分域,此志采诸家乘,访及故志,补录通志所未备。列女类,旧志及通志仅载十余人,遗漏颇多,此志采访得数百人,分别录姓氏,仍遵通志例,未尽备录事实。艺文类,凡关政治风俗国计民生,旧志已收,此志概录存,采访所得也酌情选登,人若尚在,则汇存待后人采择。风土、建设、政务、学校、祀典等类,皆从旧志,少有增减。此志目录编次,不尽合旧例,则遵朝廷颁发修志六条规定,而未改先后次序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汀鹭诗余

    一卷。清杨传弟(生卒年未详)撰。杨传弟有《汀鹭文抄》。此书收词仅十三阕。慢词居多,而含蓄幽远,缠绵悱恻。谭献评之曰:“宛邻词派,不绝如线。盖以其寄托遥深。”有《云自在盦丛书》本。

  • 蠡县志

    十卷,续志四卷。明钱天锡纂修,清祖建明续修。钱天锡,字永公,湖广沔阳人,天启二年进士,崇祯十二年特命整饬保定兵备,官至山西按察史。祖建明,字馨宇,辽东人,贡生,顺治八年(1651)任蠡县知县。钱天锡于

  • 古文尚书辨惑

    十八卷,附《释难》二卷,《析疑》一卷,《商是》一卷。清洪良品撰。洪良品字右臣,湖北黄冈人,同治七年进士,官至给事中。自从清初毛奇龄作《古文尚书冤词》之后,继之而为东晋时晚出的《古文尚书》辨护的清代学者

  • 毛诗词例举要详本

    一卷。刘师培撰。刘师培字申叔,著有《毛诗词例举要》,发表在《国故》第一卷第二期,总共举出二十四例。后来发现的《毛诗词例举要》原稿中,共举出三十一个例,与《国故》上所发表的不同,文字是《国故》所刊登的十

  • 咸宾录

    八卷。罗日絅编著。罗日絅,字尚之,江西南昌人。明万历十三年(1585)举人。生平事迹不详。此书分八卷,计《北虏志》一卷,《东夷志》一卷,《西夷志》三卷,《南夷志》三卷。书中所称虏,即指我国边远地区的少

  • 王学质疑

    一卷、附录一卷。清代张烈撰。张烈著有《读易日钞》等书。此书是一部攻击王守仁一派学说的著作。共分五篇,第一篇是“辨性理之说”,“第二篇是“辨致知格物之说”,第三篇是“辨知行合一之说”,第四篇是作者的杂论

  • 子史汇纂

    二十四卷。明冯廷章(生卒年不详)撰。冯廷章字子建。常熟(今属江苏)人。此书分二十四类,每类之中又别立若干子目。虽然书以“子史”为名,而又兼采词赋。书中自序谓“一尺之箠,方寸之木,无或遗弃。又谓“上极天

  • 窦氏外科全书

    见《疮疡经验全书》。

  • 守令懿范

    四卷。明蔡国熙撰。国熙,字号不详。永年(今属河北)人。生卒不详。嘉靖十四年(1535)进士。曾官苏州府知府,累官至山西提学副使。该书是其官苏州时所作。主要辑录历代太守县令人物事迹。时间自周至元,分二类

  • 画禅

    一卷。旧本题作明释莲儒撰。其生卒年与事迹不详,只书中自称“白石山衲子”。从“释”、“衲”二字可推测是个僧人。此书所记也都是能画僧人,从惠觉开始直至智海,共六十余家。但其中多有挂漏,如元代僧人:绝照见于